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一、意象概念的演化与流变 | 第7-11页 |
(一) 中国意象概念的演化和流变 | 第7-8页 |
(二) 西方意象概念的演化与流变 | 第8-11页 |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概念和西方理论话语中的意象概念之比较 | 第11-19页 |
(一)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 | 第11页 |
(二)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 | 第11页 |
(三)意象概念的内涵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得以完备 | 第11-12页 |
(四)意象的内涵认同于唐代诗人和诗评家 | 第12-19页 |
三、中西意象概念内涵比较 | 第19-24页 |
四、中西在意与象关系上的审美诉求 | 第24-26页 |
五、中西审美意象的静态分析和动态结构 | 第26-35页 |
六、中西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 | 第35-41页 |
(一) 意象作为符号 | 第35-38页 |
(二) 意象必须指向深层意识 | 第38-39页 |
(三) 意象符号的两种基本表达方式 | 第39-40页 |
(四) 意象的情感空间 | 第40-41页 |
七、中西意象比较的当代审美意义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