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24页 |
·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 | 第10-14页 |
·插入突变法 | 第10-12页 |
·T-DNA插入突变的整合机制 | 第12-13页 |
·T-DNA插入突变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植物根系发生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植物根系的形态结构 | 第14-16页 |
·水稻根系的发育方式 | 第16-17页 |
·水稻根系的功能 | 第17页 |
·植物激素对根的影响 | 第17-19页 |
·生长素 | 第18页 |
·乙烯 | 第18-19页 |
·其它激素 | 第19页 |
·植物短根突变体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水稻短根突变体 | 第19-20页 |
·其他植物短根突变体及其分子机理 | 第20-22页 |
·水稻根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本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1 材料 | 第24页 |
·遗传转化材料 | 第24页 |
·水稻苗期突变体的筛选材料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33页 |
·水稻胚性愈伤的诱导 | 第24页 |
·农杆菌的培养及活化 | 第24-25页 |
·农杆菌转化水稻胚性愈伤组织 | 第25页 |
·转基因植株的GUS检测 | 第25-26页 |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 | 第25-26页 |
·β-葡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在转化植株中的表达分析 | 第26页 |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第26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26-27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植株的拷贝数 | 第27-28页 |
·水稻苗期突变体的筛选 | 第28页 |
·IAA、NAA对水稻苗期的影响 | 第28-29页 |
·PCR-WALKING的扩增方法 | 第29-30页 |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酶切连接 | 第29-30页 |
·PCR-walking扩增 | 第30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及测序 | 第30-32页 |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30-31页 |
·PCR产物的测序 | 第31-32页 |
·侧翼序列的同源性比对 | 第32-33页 |
·核酸序列的比对 | 第32页 |
·蛋白序列的比对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3-44页 |
·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3-34页 |
·PCR检测结果 | 第34页 |
·拷贝数的检测 | 第34-37页 |
·扩增曲线 | 第35页 |
·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拷贝数的估算 | 第36页 |
·溶解曲线分析 | 第36-37页 |
·水稻突变体表型 | 第37-38页 |
·IAA、NAA对水稻苗期的影响 | 第38-42页 |
·不同浓度NAA/IAA对水稻根伸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NAA/IAA对水稻根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浓度NAA/IAA对水稻芽伸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侧翼序列分析 | 第42-44页 |
·侧翼序列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测序结果 | 第43页 |
·核酸序列比对结果 | 第43页 |
·蛋白序列比对结果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47页 |
·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44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4-45页 |
·苗期突变体的筛选 | 第45-46页 |
·短根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5页 |
·水稻多苗突变体的来源 | 第45-46页 |
·植物激素对根、芽的影响 | 第46页 |
·侧翼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7页 |
·展望 | 第47页 |
·后续工作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58页 |
附录Ⅰ | 第53-55页 |
附录Ⅱ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