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理论综述 | 第12-17页 |
·集群创新系统的提出 | 第12-13页 |
·集群创新系统的理论综述 | 第13-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论文结构、思路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及其运行障碍 | 第19-38页 |
·高新园区的主要特征 | 第19-23页 |
·高新园区是知识和技术的密集地 | 第19-21页 |
·高新园区内技术创新、转化速度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 第21页 |
·高新区内的孵化体系不断完善 | 第21-23页 |
·当前我国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运行的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处于集群创新系统诞生期的高新园区现状分析 | 第23-25页 |
·处于集群创新系统高速发展期的高新园区创新模式 | 第25-30页 |
·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运行障碍分析 | 第30-38页 |
·三层次的结构模式不利于系统信息的快速流动 | 第31页 |
·高新园区企业在不断创新中存在较大的研发风险 | 第31-33页 |
·高新园区产业集群“自稳性”风险带来的问题 | 第33-38页 |
第三章 模块化理论与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风险规避 | 第38-48页 |
·理论研究回顾 | 第38-41页 |
·模块化的概念 | 第38页 |
·模块化的基本理论 | 第38-39页 |
·复杂系统模块化的前提 | 第39页 |
·模块化理论的三个“家谱” | 第39-41页 |
·基于模块化的系统创新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模块化通过产生创新动力,促进系统创新 | 第41-42页 |
·通过模块化操作实现系统创新 | 第42-43页 |
·通过模块生产模式形成创新环境 | 第43页 |
·模块化与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风险规避 | 第43-48页 |
·模块集中化有利于系统内信息的快速流动 | 第43-44页 |
·模块化信息包裹有利于研发风险的分散 | 第44-46页 |
·模块化对集群“自稔性”风险的化解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模块化的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 | 第48-60页 |
·系统的构成 | 第48-51页 |
·系统内各要素的模块化整合 | 第48-50页 |
·系统内的不变要素 | 第50页 |
·系统的主要创新源及其功能 | 第50-51页 |
·系统的结构 | 第51-55页 |
·品牌集成厂商与专用模块的链接 | 第51-52页 |
·品牌集成厂商与通用模块之间的链接 | 第52-53页 |
·专用模块间的链接 | 第53页 |
·通用模块之间的链接 | 第53-54页 |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协会与政府及相关机构之间的链接 | 第54-55页 |
·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55-60页 |
·基于模块化的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55-57页 |
·模型的创新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基于模块化的高新园区集群创新系统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 第60-71页 |
·模块创新系统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 | 第60-64页 |
·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第60-61页 |
·模块创新系统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 第61-63页 |
·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模块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 第63-64页 |
·系统运行的环境 | 第64-66页 |
·模块化环境中的竞争—是设计师还是模块制造者 | 第64-65页 |
·模块化对成本的要求 | 第65页 |
·文化环境 | 第65-66页 |
·信用环境 | 第66页 |
·政策建议 | 第66-71页 |
·放松对模块化垄断结构的规制 | 第66-68页 |
·为模块创新系统提供金融支持 | 第68-69页 |
·细化模块化系统内知识产权的归属 | 第69-70页 |
·为“官产学研”的合作建立通道 | 第70页 |
·加强诚信体制建设,形成信用的文化氛围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