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1 前言 | 第10-31页 |
| ·柱花草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 ·柱花草炭疽病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 ·柱花草炭疽病的主要危害 | 第11-12页 |
| ·柱花草炭疽病原菌的遗传多态性及流行性研究 | 第12-14页 |
| ·柱花草抗炭疽病育种进展 | 第14-16页 |
| ·收集柱花草种质资源培育抗病品种 | 第14页 |
| ·引种选育 | 第14-15页 |
| ·辐射育种 | 第15页 |
| ·杂交育种 | 第15页 |
| ·细胞工程育种 | 第15页 |
| ·转基因抗病育种 | 第15-16页 |
| ·柱花草生物学研究 | 第16-17页 |
| ·柱花草细胞遗传学研究 | 第16-17页 |
| ·柱花草细胞生物学研究 | 第17页 |
| ·柱花草生物技术研究 | 第17-21页 |
| ·柱花草组织培养 | 第17-18页 |
| ·柱花草的原生质融合 | 第18页 |
| ·柱花草遗传转化 | 第18-19页 |
| ·柱花草分类及分子标记 | 第19-20页 |
| ·柱花草基因克隆 | 第20-21页 |
| ·基因克隆技术进展 | 第21-29页 |
| ·根据特异蛋白分离目的基因 | 第21页 |
| ·利用核酸探针克隆目的基因 | 第21-22页 |
| ·基于分子标记技术分离目的基因 | 第22页 |
| ·根据特异mRNA 分离目的基因 | 第22-25页 |
| ·利用DNA 插入法分离目的基因 | 第25-26页 |
| ·染色体步行法分离目的基因 | 第26页 |
| ·表达序列标签法分离目的基因 | 第26-27页 |
|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法 | 第27页 |
| ·酵母双杂合系统 | 第27页 |
|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克隆新基因 | 第27-28页 |
| ·RACE 技术 | 第28-2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7页 |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生化试剂 | 第31-32页 |
| ·已知DNA 片断SG2950-1(蒋昌顺,2005) | 第32页 |
| ·引物 | 第32-33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页 |
| ·MINEIRAO 柱花草叶片总RNA 的提取 | 第33-35页 |
| ·已知片断SG2950-1 的CDNA 克隆 | 第35-40页 |
| ·反转录生成cDNA 第一链 | 第35页 |
| ·反转录产物的检测 | 第35-36页 |
| ·PCR 反应 | 第36-37页 |
| ·RT-PCR 产物的切胶回收 | 第37-38页 |
| ·克隆片断连接T 载体 | 第38页 |
| ·连接产物转化E. coil JM 109 感受态细胞 | 第38-39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9页 |
|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9-40页 |
| ·MSRA 基因3′端未知序列的克隆 | 第40-42页 |
| ·所用引物 | 第40页 |
| ·反转录生成cDNA 第一链 | 第40页 |
| ·PCR 反应 | 第40-42页 |
| ·将PCR 产物克隆至载体进行测序分析 | 第42页 |
| ·MSRA 基因5′端未知序列的克隆 | 第42-45页 |
| ·所用引物 | 第42页 |
| ·反转录生成cDNA 第一链反应 | 第42-43页 |
| ·反转录产物的加A 反应 | 第43-44页 |
| ·PCR 反应 | 第44-45页 |
| ·将PCR 产物克隆至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 | 第45页 |
| ·MSRA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的 RT-PCR 克隆 | 第45-47页 |
| ·引物的设计 | 第45-46页 |
| ·PCR 反应 | 第46页 |
| ·将PCR 产物克隆至T-载体进行测序分析 | 第46-47页 |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61页 |
| ·MINEIRAO 柱花草叶片总RNA 质量分析 | 第47-48页 |
| ·反转录CDNA 的质量检测 | 第48页 |
| ·MSRA 基因的克隆 | 第48-55页 |
| ·Mineirao 柱花草中已知片断 SG2950-1 的cDNA 克隆 | 第48-49页 |
| ·MSRA 基因的cDNA 3′端未知序列的克隆 | 第49-51页 |
| ·MSRA 基因的cDNA 5′端未知序列的克隆 | 第51-52页 |
| ·3 个片段的cDNA 序列(MSRA-1,MSRA-3′,MSRA-5′)的拼接及其拼接序列的分析 | 第52-53页 |
| ·MSRA 基因cDNA 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53-55页 |
| ·MSRA 基因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功能预测 | 第55-61页 |
| ·MSRA 基因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55-57页 |
| ·MSRA 基因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第57-58页 |
| ·跨膜区预测 | 第58-59页 |
| ·MSRA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59-61页 |
| 4 讨论 | 第61-64页 |
| ·MINEIRAO 柱花草叶片总RNA 的提取 | 第61页 |
| ·MSRA 基因的克隆 | 第61-62页 |
| ·细胞色素P450 酶系的存在和基本功能 | 第62-64页 |
| ·细胞色素P450 酶系存在的普遍性 | 第62页 |
| ·植物细胞色素P450 酶系的基本功能 | 第62-63页 |
| ·植物细胞色素P450 酶系的可诱导性 | 第63-64页 |
| 5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73-75页 |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