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亚铁还原废水中六价铬的动力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7页 |
| ·铬污染概述 | 第8-10页 |
| ·除铬的必要性 | 第10-13页 |
| ·水资源危机 | 第11页 |
|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严重 | 第11-12页 |
| ·六价铬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3页 |
| ·六价铬的水处理技术 | 第13-23页 |
| ·物理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3-16页 |
| ·活性炭法 | 第13-15页 |
| ·离子交换树脂及鳌合树脂法 | 第15页 |
| ·反渗透法 | 第15-16页 |
| ·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6-17页 |
| ·离子浮选法 | 第16页 |
| ·萃取法 | 第16-17页 |
| ·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7-19页 |
| ·钡盐法 | 第17页 |
| ·还原沉淀法 | 第17-19页 |
| ·生物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9-20页 |
| ·处理含铬废水的新方法 | 第20-22页 |
| ·惰性生物吸附法 | 第20-21页 |
| ·纯种微生物法 | 第21页 |
| ·自然循环法 | 第21-22页 |
| ·强制循环法 | 第22页 |
| ·电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22-23页 |
| ·腐蚀电池法 | 第22-23页 |
| ·直接电解还原法 | 第23页 |
| ·铬(Ⅵ)污染的化学修复方法 | 第23-25页 |
| ·铁(Ⅱ)与铬(Ⅵ)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3-24页 |
| ·铁的硫化物还原铬(Ⅵ)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课题背景、意义及实验内容 | 第25-27页 |
| ·课题背景 | 第25-26页 |
| ·课题意义 | 第26页 |
| ·实验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实验设计 | 第27-33页 |
| ·理论依据 | 第27-30页 |
| ·硫化亚铁还原六价铬离子理论可行性 | 第27-28页 |
| ·实验分析 | 第28-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六价铬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28-30页 |
| ·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实验设计总体构想 | 第30-33页 |
| ·批次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 ·单一组分的一级反应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高纯度的硫化亚铁的制备 | 第33-3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 ·硫化钠与硫酸亚铁的摩尔配比(γ) | 第33-34页 |
| ·温度 | 第34-35页 |
| ·反应时间 | 第35-36页 |
| ·硫酸亚铁浓度 | 第36页 |
| ·硫化钠浓度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硫化亚铁还原废水中六价铬的动力学研究 | 第38-4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准备 | 第38页 |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 ·化学试剂 | 第39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40-46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 ·pH 值的影响 | 第41-42页 |
| ·pH 值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第41页 |
| ·pH 值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反应前后溶液pH 值得变化特征 | 第42-43页 |
| ·反应前后pH 值的变化 | 第42-43页 |
| ·pH 值变化规律的探讨 | 第43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温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Cr(Ⅵ)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Cr(Ⅵ)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Cr(Ⅵ)浓度的反应速率影响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建议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 详细摘要 | 第56-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