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2页 |
·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农业机械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48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辨识 | 第26-33页 |
·DEMATEL 法及其实施步骤 | 第27-28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辨识 | 第29-33页 |
·农业机械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6页 |
·农民人均收入,是农业机械化的财政基础 | 第34-36页 |
·东北地区耕地经营规模,是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条件 | 第36-38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前提 | 第38-40页 |
·东北地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和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条件 | 第40-42页 |
·东北地区非农产业和农机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机械化的物质基础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东北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 第48-70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55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8-49页 |
·现有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比较 | 第49-55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划分 | 第55-61页 |
·研究思路 | 第56页 |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56-57页 |
·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57-58页 |
·阶段划分 | 第58-61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非均一综合评价 | 第61-68页 |
·农机化发展综合评价的DEA 模型 | 第61-64页 |
·东北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非均一综合评价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与战略目标研究 | 第70-88页 |
·东北地区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70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预测 | 第70-83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预测 | 第70-78页 |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 第78-81页 |
·农业机械化与劳动生产率的回归分析 | 第81页 |
·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预测 | 第81-83页 |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第83-86页 |
·农机化发展的近期目标(2010 年) | 第83-84页 |
·农机化发展的中期目标(2020 年)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政策建议 | 第88-112页 |
·政府政策扶持 | 第88-95页 |
·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第88-89页 |
·加大政府对农机的资金投入和补贴力度 | 第89-90页 |
·不断引导和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 | 第90-91页 |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第91-93页 |
·劳动力流转制度创新 | 第93-95页 |
·农机工业发展 | 第95-97页 |
·恢复农机工业体系,优化农机工业结构 | 第95-96页 |
·调整农机工业的产品结构 | 第96-97页 |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97-100页 |
·抓好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97-98页 |
·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 第98-99页 |
·建立农艺和农机专家共同确定农业耕作、栽培技术的机构与机制 | 第99-100页 |
·农业机械化科研创新 | 第100-104页 |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力度 | 第100-101页 |
·建设区域性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关键性及共性技术攻关 | 第101-102页 |
·加强农机装备的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2-104页 |
·农业机械化教育新体系构建 | 第104-107页 |
·搞好教学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 第104-105页 |
·对农机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农机专业人才 | 第105-106页 |
·加强农户培训体系建设,促进农户采用机械化作业观念的形成 | 第106-107页 |
·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107页 |
·关于进一步加快长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 第107-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全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3-11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 第126-127页 |
摘要 | 第127-129页 |
Abstract | 第129-133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33-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