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二、学术史 | 第14-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2页 |
第一章 联邦主义的渊源 | 第22-44页 |
第一节 地方势力发展,省域意识兴起 | 第22-28页 |
一、地方势力的发展 | 第22-25页 |
二、省域意识的表现及其联邦主义倾向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欧风美雨东渐,联邦主义输入 | 第28-37页 |
一、欧美联邦主义输入途径 | 第28-34页 |
二、近代中国联邦主义的渊源 | 第34-37页 |
第三节 近代中国联邦主义的滥觞 | 第37-44页 |
一、近代中国联邦主义的萌生 | 第37-39页 |
二、清末联邦主义的特点 | 第39-44页 |
第二章 南京临时政府国家结构的建构 | 第44-59页 |
第一节 联邦主义的勃兴 | 第44-49页 |
一、各省独立中联邦主义的表现 | 第44-47页 |
二、筹组中央临时政府中的联邦主义色彩 | 第47-48页 |
三、1911年的联邦主义的特点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对单一制国家结构的选择 | 第49-59页 |
一、南京临时政府对单一制的选择 | 第50-54页 |
二、南京临时政府选择单一制的原因 | 第54-59页 |
第三章 民初联邦主义的沉浮 | 第59-83页 |
第一节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 第59-69页 |
一、国会召集前关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 第59-65页 |
二、国会中围绕省制问题的斗争 | 第65-67页 |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特点 | 第67-69页 |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联邦主义 | 第69-77页 |
一、言论界联邦主义的表现 | 第69-75页 |
二、护国运动中联邦主义的表现 | 第75-77页 |
第三节 段祺瑞统治时期的联邦主义 | 第77-83页 |
一、关于省制问题的斗争 | 第77-80页 |
二、联邦主义潜滋暗长 | 第80-83页 |
第四章 联省自治的形成 | 第83-103页 |
第一节 联省自治的背景 | 第83-90页 |
一、联省自治的渊源:清末民初的联邦主义 | 第83-84页 |
二、联省自治的内因:中央集权的反动 | 第84-85页 |
三、联省自治的外因:民族自决浪潮的影响 | 第85-88页 |
四、联省自治的契机:政治格局的空前分散化 | 第88-90页 |
第二节 联省自治的动力 | 第90-97页 |
一、联省自治中的两种政治力量 | 第90-92页 |
二、两种政治力量与联省自治产生的关系 | 第92-97页 |
第三节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理论 | 第97-103页 |
一、联省自治的理论依据 | 第97-100页 |
二、联省自治的理论体系 | 第100-103页 |
第五章 有关联邦主义的论争 | 第103-122页 |
第一节 国会内部省宪派与反对省宪派的争论 | 第103-109页 |
一、国会中省宪派与反对省宪派的形成 | 第103-104页 |
二、省宪派与反对省宪派的争论 | 第104-109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的论争 | 第109-116页 |
一、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论战的形成 | 第109-111页 |
二、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的论战 | 第111-116页 |
第三节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之间的争论 | 第116-122页 |
一、争论的总体情况 | 第116-117页 |
二、分歧与争论的几个方面的表现 | 第117-122页 |
第六章 省宪自治与联省活动 | 第122-158页 |
第一节 省宪自治的运作 | 第122-141页 |
一、全国省宪自治运动的总体情况 | 第122-123页 |
二、地方当局主导的省宪自治运动——四川省宪自治运动 | 第123-132页 |
三、在野人士主导的省宪自治运动——湖北驱王自治运动 | 第132-141页 |
第二节 联省运动的开展 | 第141-158页 |
一、地方当局策划的联省活动 | 第142-146页 |
二、孙中山策划的联省活动 | 第146-147页 |
三、自治团体开展的联省活动 | 第147-151页 |
四、国是会议 | 第151-153页 |
五、国会制定联邦制宪法 | 第153-158页 |
第七章 联邦主义与五四时期国、共两党国家结构的构想和社会思潮 | 第158-178页 |
第一节 联邦主义与国、共两党国家结构的构想 | 第158-167页 |
一、联邦主义与孙中山的均权主义 | 第158-162页 |
二、联邦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联邦共和国的构想 | 第162-167页 |
第二节 联邦主义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 | 第167-178页 |
一、联邦主义与民治主义思潮 | 第167-170页 |
二、联邦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 | 第170-174页 |
三、联邦主义与男女平权思潮 | 第174-178页 |
结语 | 第178-183页 |
一、中国近代联邦主义者对联邦制的选择并非价值选择,而是手段运用 | 第178-179页 |
二、国家结构的构建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国情 | 第179-181页 |
三、中国近代联邦主义为当代中国政治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 | 第181-183页 |
主要征引史料及参考文献 | 第183-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