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SPR概述 | 第9-13页 |
·SPR技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SPR技术的原理 | 第10页 |
·SPR技术的特点 | 第10-11页 |
·SPR仪器概述 | 第11-12页 |
·SPR常用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SPR研究的主要方面 | 第13-14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13页 |
·生物分子结合位点的研究 | 第13-14页 |
·生物分子浓度的测定 | 第14页 |
·SPR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14-19页 |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 第15页 |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 第15-16页 |
·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16页 |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16页 |
·抗体-抗原分子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药物筛选及鉴定 | 第17页 |
·临床诊断 | 第17-18页 |
·食物检测与环境监控 | 第18页 |
·细胞膜模拟 | 第18页 |
·遗传分析 | 第18页 |
·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SPR研究的新进展 | 第19-21页 |
·纳米技术等在SPR中的应用 | 第20页 |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SPR中的应用 | 第20页 |
·电化学方法在SPR中的应用 | 第20页 |
·光声光谱和光热光谱法在SPR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SPR与质谱等高灵敏度分析仪器的联用 | 第21页 |
·其他方法的使用 | 第21页 |
·SPR技术发展前景 | 第21-22页 |
·本文立意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微全分析系统的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动态 | 第26-33页 |
·前言 | 第26-27页 |
·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光学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电化学检测法 | 第28-29页 |
·气相色谱检测法 | 第29页 |
·质谱检测法 | 第29页 |
·发展动态 | 第29-32页 |
·热门化 | 第29页 |
·微型化 | 第29页 |
·集成化 | 第29-30页 |
·检测系统多样化 | 第30页 |
·分离样品手段自动化 | 第30页 |
·检测样品高效化 | 第30-31页 |
·芯片材料科学化 | 第31页 |
·应用范围广泛化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SPR技术研究SSB与ss-DNA的相互作用 | 第33-47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页 |
·溶液配制 | 第34页 |
·化学修饰DNA芯片的制备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最佳流速的确定 | 第35-36页 |
·缓冲溶液的最佳pH的确定 | 第36-37页 |
·静电吸附到金膜上ss-DNA和SSB的反应 | 第37-42页 |
·自组装到金膜上的ss-DNA和SSB的反应 | 第42-45页 |
·实验思考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四章 SPR技术研究铁(Ⅱ)与邻二氮菲的相互作用 | 第47-54页 |
·前言 | 第47-48页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溶液配制 | 第48-49页 |
·SPR芯片预处理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SPR谱仪与测量方法 | 第49-50页 |
·裸金膜的SPR谱 | 第50页 |
·铁(Ⅱ)和邻二氮菲各自的SPR响应 | 第50-51页 |
·铁(Ⅱ)与邻二氮菲络合物的SPR响应 | 第51-52页 |
·不同浓度下络合物的定点SPR响应 | 第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牛血清白蛋白在SPR芯片上的固定研究 | 第54-60页 |
·前言 | 第54-55页 |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5页 |
·溶液配制 | 第55-56页 |
·SPR芯片预处理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裸金膜的SPR谱 | 第57页 |
·牛血清白蛋白的固定 | 第57-58页 |
·实验结论及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