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绪论 | 第12-28页 |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1.2.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关于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20-21页 |
1.3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21-26页 |
1.3.1人类增强与人类增强技术 | 第21页 |
1.3.2新兴人类增强技术 | 第21-22页 |
1.3.3认知、道德与情感 | 第22-24页 |
1.3.4科技化、深度科技化与去科技化 | 第24-26页 |
1.4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第26-28页 |
1.4.1研究思路 | 第26页 |
1.4.2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4.3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新兴增强技术视野下的“人”及“人技关系” | 第28-37页 |
2.1哲学视野中的“什么是人”问题 | 第28-31页 |
2.1.1种属差异论定义 | 第28-29页 |
2.1.2程度差异论定义 | 第29-30页 |
2.1.3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 第30-31页 |
2.2新兴增强技术与“什么是人”问题的新凸显 | 第31-33页 |
2.2.1身体的无机化 | 第31-32页 |
2.2.2人的功能的非自然化 | 第32页 |
2.2.3人的技术化 | 第32-33页 |
2.3新兴人类增强技术与“人技关系”的重塑 | 第33-37页 |
2.3.1技术向度的“人技关系”阶段 | 第34-35页 |
2.3.2人性向度的“人技关系”阶段 | 第35-37页 |
第3章新兴增强技术视野下的“身体”的深度科技化 | 第37-45页 |
3.1新兴物理增强技术的特征 | 第37-41页 |
3.1.1增强对象是正常的生理属性及功能 | 第38页 |
3.1.2增强动机是非治疗的 | 第38-39页 |
3.1.3增强手段的非常规性 | 第39页 |
3.1.4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 | 第39-40页 |
3.1.5技术的内在涉身性 | 第40-41页 |
3.2新兴物理增强技术的类型 | 第41-43页 |
3.2.1生物医药技术 | 第41-42页 |
3.2.2外在辅助器械 | 第42页 |
3.2.3可植入技术物 | 第42-43页 |
3.2.4基因编辑技术 | 第43页 |
3.3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新兴增强技术视野下的认知、道德、情感的深度科技化 | 第45-53页 |
4.1认知的深度科技化 | 第45-47页 |
4.1.1认知增强的定义 | 第45-46页 |
4.1.2传统的认知增强手段与新兴的认知增强手段 | 第46页 |
4.1.3新兴认知增强技术的特征 | 第46-47页 |
4.2道德的深度科技化 | 第47-50页 |
4.2.1道德增强的定义 | 第47-48页 |
4.2.2传统的道德增强手段与新兴的道德增强手段 | 第48-49页 |
4.2.3新兴道德增强技术的特征 | 第49-50页 |
4.3情感的深度科技化 | 第50-52页 |
4.3.1情感增强的定义 | 第50页 |
4.3.2传统的情感增强手段与新兴的情感增强手段 | 第50-51页 |
4.3.3新兴情感增强技术的特征 | 第51-52页 |
4.4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增强派与反增强派的学理论争及启示 | 第53-64页 |
5.1论争的增强派与反增强派 | 第53-58页 |
5.1.1现代增强论争的起源 | 第53-55页 |
5.1.2现代增强论争的特征 | 第55-56页 |
5.1.3现代增强论争的主要议题 | 第56-58页 |
5.2新兴增强技术的增强派及其理论主张 | 第58-60页 |
5.2.1激进的增强派 | 第58-59页 |
5.2.2保守的增强派 | 第59-60页 |
5.3新兴增强技术的反增强派及其理论主张 | 第60-62页 |
5.3.1激进的反增强派 | 第60-61页 |
5.3.2保守的反增强派 | 第61-62页 |
5.4论争的几点启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