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 引言 | 第6-7页 |
| 一、相关研究及评价 | 第7-12页 |
| (一) 五种理论视角 | 第7-11页 |
| (二) 简要评价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2-17页 |
| (一) 相关理论简介 | 第12-16页 |
| (二) 研究方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三、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 第17-23页 |
| (一) 研究背景:地区农民社会流动的视阈 | 第17-19页 |
| (二) 个案材料的选取 | 第19-20页 |
| (三) 资料收集与简单统计 | 第20-23页 |
| 四、理论假设的提出与检验 | 第23-33页 |
| (一) 理论假设的提出:理性流动与现代性自觉 | 第23-24页 |
| 1.B 县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获得的时间效应假设 | 第23-24页 |
| 2.B 县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获得的空间效应假设 | 第24页 |
| (二) 理论假设的检验: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假设的检验 | 第24-33页 |
| 1.B 县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获得的时间效应假设检验 | 第24-29页 |
| 2.B 县农民社会流动与现代性获得的空间效应假设检验 | 第29-33页 |
| 五、初步分析与对策 | 第33-39页 |
| (一) B 县流动农民现代性获得的影响因素 | 第33-36页 |
| (二) 促进B 县流动农民现代性获得的对策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注释 | 第40-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论文摘要 | 第47-49页 |
| Abstract | 第49-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