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鮈鲫近交系的遗传质量检测
致谢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1 实验动物 | 第15-19页 |
·实验动物的概念 | 第15-16页 |
·实验动物的分类 | 第16-18页 |
·实验动物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19页 |
2 鱼类实验动物 | 第19-26页 |
·鱼类作为实验动物的优势 | 第19-20页 |
·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研究 | 第20-24页 |
·鱼类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3 稀有鮈鲫 | 第26-28页 |
·稀有鮈鲫作为实验动物的特点和优势 | 第26-27页 |
·稀有鮈鲫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4 鱼类品系的培育 | 第28-31页 |
·传统培育技术 | 第28页 |
·多倍体诱导 | 第28-29页 |
·诱变育种 | 第29页 |
·单性技术 | 第29-30页 |
·细胞工程技术 | 第30-31页 |
·基因组工程技术 | 第31页 |
5 实验动物的遗传监测 | 第31-38页 |
·一般形态学标记 | 第32-33页 |
·细胞遗传学标记 | 第33-34页 |
·免疫学标记 | 第34页 |
·生物化学标记 | 第34-35页 |
·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 | 第35-3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1页 |
第二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外部形态标记的检测 | 第41-63页 |
1 引言 | 第41页 |
2 材料 | 第41-42页 |
3 方法 | 第42-47页 |
·数据测量 | 第42-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4 结果 | 第47-59页 |
·可数性状 | 第47页 |
·可量性状 | 第47-59页 |
5 讨论 | 第59-63页 |
·关于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的变异 | 第59-60页 |
·遗传因子对稀有鮈鲫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60页 |
·环境因素对稀有鮈鲫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60-61页 |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鉴别方法的探索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骨骼形态标记的检测 | 第63-69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材料 | 第63页 |
3 方法 | 第63-64页 |
·透明骨骼标本的制作 | 第63-64页 |
·骨骼的筛选 | 第64页 |
·骨骼形态的度量 | 第64页 |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4 结果 | 第64-67页 |
·筛选骨骼 | 第64-65页 |
·形态度量 | 第65页 |
·统计结果 | 第65-67页 |
5 讨论 | 第67-69页 |
第四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免疫标记的检测 | 第69-77页 |
1 引言 | 第69页 |
2 材料 | 第69-70页 |
3 方法 | 第70-71页 |
·麻醉 | 第70页 |
·鳞片移植 | 第70页 |
·移植后的饲养 | 第70页 |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4 结果 | 第71-75页 |
·预实验 | 第71页 |
·移植的鳞片 | 第71页 |
·鳞片的存活率 | 第71-72页 |
·鳞片上色素细胞的变化情况 | 第72-75页 |
5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生化标记的检测 | 第77-95页 |
1 引言 | 第77-78页 |
2 材料 | 第78-82页 |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主要试剂 | 第78-79页 |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79-82页 |
3 方法 | 第82-86页 |
·样品制备 | 第82页 |
·制胶 | 第82-83页 |
·加样 | 第83页 |
·电泳 | 第83-85页 |
·退色和固定 | 第85页 |
·记录保存 | 第85页 |
·酶带分析 | 第85-86页 |
4 结果 | 第86-93页 |
·稀有鮈鲫不同组织同工酶的表达模式 | 第86-89页 |
·野生和近交稀有鮈鲫同工酶和肌蛋白的表达差异 | 第89-93页 |
5 讨论 | 第93-95页 |
·同工酶实验材料的选择 | 第93页 |
·群体间同工酶和肌蛋白的表达差异 | 第93-94页 |
·同工酶用于近交系遗传监测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稀有鮈鲫近交系分子标记的检测 | 第95-109页 |
1 引言 | 第95-96页 |
2 材料 | 第96-99页 |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6-97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97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97-99页 |
3 方法 | 第99-104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99-100页 |
·微卫星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100-102页 |
·结果判读 | 第102页 |
·数据处理 | 第102-104页 |
4 结果 | 第104-109页 |
·基因组DNA 质量的检测 | 第104页 |
·微卫星PCR 扩增结果 | 第104-106页 |
·微卫星基因型分析 | 第106页 |
·遗传变异分析 | 第106-108页 |
·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分析 | 第108页 |
·聚类分析 | 第108-109页 |
5 讨论 | 第109-113页 |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109-111页 |
·关于稀有鮈鲫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 | 第111页 |
·应用微卫星标记进行近交系的遗传检测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