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7页 |
1 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17-23页 |
·鳅属及其相关类群的划分 | 第17-19页 |
·我国鳅属鱼类的研究简史 | 第19-21页 |
·鳅属鱼类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 第21-22页 |
·地理分布 | 第21-22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丹羽江鳅属与鳅属的形态差异 | 第22-23页 |
2 分子系统学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分子系统学 | 第23-26页 |
·分子系统学和传统分类系统学 | 第23-25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25页 |
·线粒体 DNA 标记在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分子系统学的基本方法 | 第26页 |
·分子系统学在鳅属鱼类上的应用 | 第26-28页 |
·鳅属鱼类形态分类遇到的问题 | 第26-27页 |
·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27-28页 |
3 生物地理学研究概况 | 第28-34页 |
·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 第29-32页 |
·扩散理论 | 第29-30页 |
·隔离分化理论 | 第30-32页 |
·分子系统发育地理学 | 第32-33页 |
·鳅属鱼类的生物地理学研究 | 第33-34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形态学性状 | 第37-55页 |
1 两性异形和第二性征 | 第38-45页 |
·鳅属Cobitis | 第38-41页 |
·两性异形 | 第38-40页 |
·第二性征 | 第40-41页 |
·双须鳅属Bibarba gen. nov. | 第41-44页 |
·两性异形 | 第41-43页 |
·第二性征 | 第43-44页 |
·丹羽江鳅属Niwaella | 第44-45页 |
2 体色斑纹 | 第45-49页 |
·鳅属体色斑纹 | 第45-48页 |
·双须鳅属体色斑纹 | 第48-49页 |
·丹羽江鳅属体色斑纹 | 第49页 |
3 口唇结构 | 第49-51页 |
4 眼下刺 | 第51-53页 |
5 鳞片 | 第53-54页 |
6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系统分类描述 | 第55-158页 |
1 鳅亚科Cobitinae | 第55-56页 |
·属的检索表 | 第55-56页 |
2 鳅属Cobitis Linnaeus, 1758 | 第56-146页 |
·种的检索表 | 第58-62页 |
·分种描述 | 第62-146页 |
3 丹羽江鳅属Niwaella Nalbant, 1963 | 第146-153页 |
·种的检索表 | 第146-147页 |
·分种描述 | 第147-153页 |
4 双须鳅属Bibarba gen. nov. | 第153-158页 |
·双须鳅Bibarba bibarba sp. nov. | 第154-158页 |
第四章 分子进化 | 第158-1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8-166页 |
·研究材料 | 第158-159页 |
·实验步骤 | 第159-163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159-162页 |
·PCR 扩增 | 第162-163页 |
·基因测序 | 第16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3-166页 |
·序列的比对和初步分析 | 第163-164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64-165页 |
·分歧时间估算 | 第165页 |
·DIVA 分析 | 第165-166页 |
2 结果 | 第166-172页 |
·序列变异 | 第166-167页 |
·鳅属的系统进化 | 第167-168页 |
·分歧时间估算 | 第168-172页 |
3 讨论 | 第172-185页 |
·沙花鳅C. arenae 的分类地位 | 第172页 |
·鳅属鱼类物种的有效性 | 第172-177页 |
·我国鳅属鱼类的进化过程 | 第177-185页 |
4 小结 | 第185-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3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203-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