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黑白分明的精神世界 | 第10-19页 |
| ·末日论与黄金天国 | 第10-13页 |
| ·“偶合家庭”成员的思想对立 | 第13-14页 |
| ·“人神”与“神人”的思想对立 | 第14-17页 |
| ·主人公思想的两面性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影响主人公的救赎思想 | 第19-32页 |
| ·救赎的途径—苦难、忏悔、宽容、博爱 | 第19-29页 |
| ·苦难 | 第20-23页 |
| ·忏悔 | 第23-25页 |
| ·宽容 | 第25页 |
| ·博爱 | 第25-29页 |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女性主人公的形象意义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主人公身上善与恶的斗争 | 第32-45页 |
| ·人性中的善与恶 | 第32-33页 |
| ·恶与自由 | 第33-38页 |
| ·原罪 | 第33-35页 |
| ·自由 | 第35-38页 |
| ·恶的作用 | 第38-39页 |
| ·道德对恶的遏制作用 | 第39-41页 |
| ·善与恶的斗争 | 第41-45页 |
| 结论 | 第45-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中文摘要 | 第51-54页 |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54-58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