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都市报关注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必要性 | 第10-25页 |
第一节 农民工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 第10-18页 |
一、农民工产生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本文对“农民工”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 第14-18页 |
(一) 农村经济的发展——摆脱农村生活束缚的机遇 | 第14-16页 |
(二) 城乡收入差距——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动力 | 第16-17页 |
(三) 户籍制度——身份转变艰难的根本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都市报应该关注农民工 | 第18-25页 |
一、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 | 第18-20页 |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20-21页 |
三、关注农民工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 第21-22页 |
四、农民工需要消除歧视、实现平等 | 第22-24页 |
五、农民工是都市报重要的受众群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都市报对农民工报道的现状分析——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金陵晚报》为例 | 第25-40页 |
第一节 都市报对农民工报道的现状 | 第25-33页 |
第二节 都市报对农民工报道的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一、值得肯定的优点 | 第33-36页 |
(一) 能够全面地报道农民工新闻 | 第33-34页 |
(二) 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解读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 第34-35页 |
(三) 报道大多能够关注到农民工的切身实际问题 | 第35-36页 |
二、缺点与不足 | 第36-40页 |
(一)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故意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 | 第36-37页 |
(二) 农民工新闻写作的“三段论”模式 | 第37-38页 |
(三) 新闻报道对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的过于渲染 | 第38-39页 |
(四) 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之中存在着“治标不治本”的现象 | 第39页 |
(五) 不尊重农民工的人格,把农民工的个人隐私充分暴露在公众面前 | 第39-40页 |
(六) 造成都市报文化品位的缺失 | 第40页 |
第三章 都市报如何更好的关注城市农民工 | 第40-52页 |
第一节 影响都市报对农民工报道的因素 | 第40-46页 |
一、经济利益驱使——报道远离农民工群体 | 第40-42页 |
二、从业人员的偏见和歧视——不愿报道农民工 | 第42-43页 |
三、政府干预——掩盖了农民工的现实问题 | 第43-44页 |
四、农民工素养不高不自觉的远离都市报 | 第44-45页 |
五、发行渠道不畅报纸难以送至农民工生活环境之中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改变报道理念和方式从关注农民工开始 | 第46-52页 |
一、正确对待经济利益 | 第46-48页 |
二、加强从业人员的素养 | 第48-49页 |
三、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农民工 | 第49页 |
四、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知”的桥梁 | 第49-50页 |
五、健全业务运行机制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都市报对农民工报道的展望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实现都市报和农民工的良胜互动 | 第52-54页 |
第二节 让农民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