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省级报纸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特征及传播效果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13页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第7-8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8-13页
  (一) 现实意义第8-9页
  (二) 学术意义第9-13页
第一章 理论背景及文献回顾第13-19页
 第一节,理论背景第13-15页
  一、思辨性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第13-14页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以及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与受众现实第14页
  三、内容分析第14-15页
 第二节,已有研究成果(文献综述)第15-19页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与成果第15-18页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与成果第18-19页
第二章 研究设计第19-25页
 第一节,基本概念界定第19-20页
 第二节,理论假设第20页
 第三节,研究方法第20页
 第四节,分析方法与样本采集第20-25页
  一、针对内容分析的抽样方法第20-23页
  二、对读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实施方法与步骤第23-25页
第三章 对非典、禽流感报道内容分析的结果与讨论第25-57页
 第一节,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第25-47页
  一、对样本量的总体描述第25页
  二、《新华日报》在报道上的纵向历时性比较第25-37页
  三、《扬子晚报》在报道上的纵向历时性比较第37-47页
 第二节,媒体维度上的横向比较第47-52页
  一、03年非典报道《新华日报》与《扬子晚报》的比较第47-49页
  二、04、05年禽流感报道《新华日报》与《扬子晚报》的比较第49-52页
 第三节,对两报内容分析的讨论与思考第52-57页
  一、突发事件报道时间维度的历时性考察:两报各自都有变化第52-53页
  二、突发事件报道媒体维度的共时性考察:两报之间存在差异性第53页
  三、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改进的一些思考第53-57页
第四章 对南通市300名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第57-77页
 第一节,受众的基本结构描述及分析第57-60页
 第二节,南通市区受众对《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的接触情况第60-69页
  一、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电视、报纸、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第60-63页
  二、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究竟会关注哪些信息?第63-67页
  三、非典或禽流感专版、头版(要闻版)、健康版是读者在疾病流行期间关注较多的版面第67-68页
  四、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新闻,浏览看个大概内容是主要的阅读方式第68页
  五、小结第68-69页
 第三节,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发生时,读者对《新华日报》报道的评价第69-73页
  一、对2003年《新华日报》非典报道的评价第69-70页
  二、对2005年《新华日报》人禽流感报道的评价第70-71页
  三、小结第71-73页
 第四节,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发生时,读者对《扬子晚报》报道的评价第73-75页
  一、对2003年《扬子晚报》非典报道的评价第73-74页
  二、对2005年《扬子晚报》人禽流感报道的评价第74-75页
  三、小结第75页
 第五节,受众结构与受众对报纸各项指标评价的关系第75-77页
  一、受众结构对《新华》报道评价的影响:受众的文化程度与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新闻总量评价呈负相关关系第76页
  二、受众结构对《扬子》报道评价的影响:受众的文化程度、收入与报道的准确性评价呈负相关关系第76页
  三、小结第76-77页
 第六节,读者对两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建议第77页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第77-86页
 第一节,从微观角度看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改进第77-82页
  一、加大报道的速度,才不会让新闻成为旧闻第77-78页
  二、不断提高媒介议程与受众议程的契合度第78-79页
  三、保持报道的平稳、有序第79-80页
  四、突破固定的写作模式,让文章多元化、个性化、立体化第80-81页
  五、加强报道的准确性,专业术语表达要谨慎第81页
  六、提升媒体影响力,靠一个个细节来完成第81-82页
 第二节,从宏观角度看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系统与应急机制的建立第82-84页
  一、改善媒介生态环境,确保信息披露渠道的畅通第82-83页
  二、建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急系统第83页
  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第83-84页
 第三节,本研究中的不足与对今后研究的思考第84-85页
 第四节,结语第85-86页
参考书目第86-87页
参考论文第87-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1: 非典和禽流感报道情况的调查问卷第90-93页
附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一览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流连续查询处理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小麦印度腥黑粉菌线粒体基因组制备与全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