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42页 |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 第12-35页 |
第二章 前噬菌体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35-42页 |
第二篇 试验部分 | 第42-81页 |
第一章 猪链球菌2型烈性噬菌体的分离与鉴定 | 第42-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43页 |
·样本的采集 | 第43页 |
·噬菌斑的观察 | 第43-44页 |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第44页 |
·电镜观察 | 第44页 |
·宿主范围的测定 | 第44-45页 |
·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5页 |
·pH稳定性的测定 | 第45页 |
·核酸类型的测定 | 第45-46页 |
·酶切图谱分析 | 第46页 |
·最适感染滴度 | 第46页 |
·一步生长曲线 | 第46页 |
·噬菌体颗粒SDS-PAGE分析 | 第46-47页 |
·噬菌体的保存条件 | 第47页 |
·二价金属离子(Ca2+和Mg2+)对噬菌体的影响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53页 |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 第47页 |
·噬菌体形态 | 第47-48页 |
·宿主范围 | 第48-49页 |
·热稳定性 | 第49页 |
·pH稳定性 | 第49-50页 |
·核酸类型的测定和酶切图谱分析 | 第50-51页 |
·最适感染滴度(MOI) | 第51页 |
·一步生长曲线 | 第51-52页 |
·SDS-PAGE | 第52页 |
·噬菌体的保存条件 | 第52页 |
·二价金属离子(Ca2+和Mg2+)对噬菌体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4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5 英文摘要 | 第56-57页 |
第二章 猪链球菌2型烈性噬菌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第57-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噬菌体的提纯与DNA的制备 | 第57-59页 |
·鸟枪法随机文库的构建 | 第59-60页 |
·测序反应 | 第60页 |
·序列的拼接 | 第60页 |
·基因组末端分析 | 第60-61页 |
·基因组ORF的预测 | 第61页 |
·各ORFs的BLAST分析 | 第61页 |
2 结果 | 第61-66页 |
·基因组一般特征 | 第61-62页 |
·基因组末端鉴定结果 | 第62页 |
·基因组中可能基因的预测 | 第62-63页 |
·各ORF的局域相似性比对分析 | 第63页 |
·ORF的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树分析 | 第63-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4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5 英文摘要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溶原性噬菌体在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中的检出和鉴定 | 第70-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菌株与培养基 | 第71页 |
·主要试剂 | 第71页 |
·引物设计 | 第71页 |
·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扩增 | 第71-72页 |
·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克隆 | 第72页 |
·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72页 |
·噬菌体的诱导 | 第72页 |
·噬菌斑的观察 | 第72页 |
·电镜观察 | 第72-73页 |
·核酸类型的测定 | 第73页 |
·噬菌体中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检测 | 第73页 |
·噬菌体中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克隆与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73页 |
2 结果 | 第73-77页 |
·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PCR检测 | 第73-75页 |
·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75页 |
·噬菌斑观察 | 第75页 |
·噬菌体形态观察 | 第75-76页 |
·核酸类型的测定 | 第76页 |
·噬菌体中噬菌体整合酶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4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5 英文摘要 | 第80-81页 |
全文总结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