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39页 |
1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国外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内作物生长模拟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 麦类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动态 | 第20-27页 |
·物候期和阶段发育的模拟 | 第21-22页 |
·形态发生与器官建成的模拟 | 第22-23页 |
·光能吸收和光合生产的模拟 | 第23-24页 |
·物质分配与产量品质形成的模拟 | 第24-25页 |
·水分平衡的模拟 | 第25-26页 |
·养分效应的模拟 | 第26-27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3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9-44页 |
1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2 测定项目 | 第40-42页 |
·顶端发育阶段、物候期和主茎叶龄的观察记载 | 第40-41页 |
·器官建成的观测 | 第41页 |
·植株干物重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测定 | 第41页 |
·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1页 |
·产量的测定 | 第41页 |
·品质的测定 | 第41-42页 |
3 建模方法 | 第42页 |
4 检验方法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期的模拟 | 第44-67页 |
1 作物发育温度热效应Beta 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45-51页 |
·Beta 模型的形式 | 第45-46页 |
·Beta 模型的特征分析 | 第46-50页 |
·Beta 模型能够满足温度效应函数的规范性要求 | 第46-47页 |
·Beta 模型的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Beta 模型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 第48-49页 |
·Beta 模型与积温法的关系 | 第49-50页 |
·Beta 模型中参数p 的取值范围 | 第50-51页 |
2 模型描述及检验 | 第51-63页 |
·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期的预测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昼夜温度与热时间 | 第51-52页 |
·相对热效应 | 第52页 |
·春化效应与春化进程 | 第52-53页 |
·相对光周期效应 | 第53页 |
·每天热敏感性 | 第53-54页 |
·生理发育时间的计算 | 第54页 |
·遗传参数的确定与模型的检验 | 第54-63页 |
3 讨论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器官建成的动态模拟 | 第67-82页 |
1 模型假设与描述 | 第67-70页 |
·穗增长的动态模型 | 第67-68页 |
·节间伸长的动态模型 | 第68-69页 |
·节间增粗的动态模型 | 第69-70页 |
2 品种遗传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检验 | 第70-79页 |
·品种遗传参数的确定 | 第70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70-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第五章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模拟 | 第82-114页 |
1 模型的描述 | 第82-91页 |
·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的模拟 | 第82-87页 |
·叶面积指数的模型 | 第83-84页 |
·光合作用模型 | 第84-86页 |
·冠层呼吸作用模型 | 第86-87页 |
·干物质积累 | 第87页 |
·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第87-91页 |
·各器官分配指数的动态变化 | 第88-90页 |
·各器官干物质分配的模拟 | 第90-91页 |
2 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检验 | 第91-111页 |
·品种遗传参数的确定 | 第91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91-111页 |
·叶面积指数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91-95页 |
·干物质积累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95-98页 |
·干物质分配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98-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4页 |
第六章 花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动态模拟 | 第114-135页 |
1 模型的描述 | 第115-119页 |
·植株体对氮素的积累模型 | 第115-117页 |
·氮素的分配模型 | 第117-119页 |
·叶片氮素分配指数模型 | 第117-118页 |
·茎鞘氮素分配指数模型 | 第118-119页 |
·穗部氮素分配指数模型 | 第119页 |
·各器官氮素分配的模拟 | 第119页 |
2 模型的检验 | 第119-132页 |
·植株体氮素积累模型的检验 | 第119-122页 |
·叶片氮素积累模型的检验 | 第122-126页 |
·茎鞘氮素积累模型的检验 | 第126-130页 |
·穗氮素积累模型的检验 | 第130-132页 |
3 讨论 | 第132-135页 |
第七章 品质形成的动态模拟 | 第135-156页 |
1 模型的描述 | 第136-141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动态模型 | 第136-140页 |
·绿叶花后氮素转移模型 | 第136-137页 |
·茎鞘花后氮素转移模型 | 第137-138页 |
·穗花后氮素转移模型 | 第138-139页 |
·花后氮素吸收模型 | 第139页 |
·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 | 第139-140页 |
·千粒重模拟模型 | 第140-141页 |
2 模型的检验 | 第141-153页 |
·品种遗传参数的确定 | 第141页 |
·模型的检验 | 第141-153页 |
·籽粒氮素积累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模型检验 | 第141-148页 |
·千粒重模型的检验 | 第148-153页 |
3 讨论 | 第153-156页 |
·关于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 第153页 |
·关于千粒重预测模型 | 第153-156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56-164页 |
1 讨论 | 第156-159页 |
·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期的预测模型 | 第156-157页 |
·器官建成的预测模型 | 第157页 |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 | 第157-158页 |
·花前氮素积累与分配的预测模型 | 第158-159页 |
·品质形成的预测模型 | 第159页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9-160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60-16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60-161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61-164页 |
附录 本文主要符号 | 第164-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一作者)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