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一) 关于政府该不该介入和如何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的争论 | 第10-12页 |
(二) 关于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定位的讨论 | 第12-13页 |
三、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 | 第14-22页 |
一、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16页 |
(一) 保障性住房的含义 | 第14页 |
(二)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形式 | 第14-15页 |
(三) 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 | 第15-16页 |
(四) 保障性住房的特征 | 第16页 |
二、政府角色定位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6-19页 |
(一) 政府角色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政府角色定位 | 第17-19页 |
三、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定位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一) 政府干预理论 | 第19页 |
(二) 公平正义理论 | 第19-20页 |
(三)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四)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历史发展 | 第22-25页 |
(一)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实行高福利、低租金的住房实物分配阶段 | 第22页 |
(二) 1978-1998 年:从实物分配向市场化过渡的摸索阶段 | 第22-23页 |
(三) 1998-2007 年:住房改革全面市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停滞阶段 | 第23-24页 |
(四) 2007 年以来:重新探索住房改革道路重启保障性住房建设阶段 | 第24-25页 |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中已经取得的成就 | 第25-26页 |
(一)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25页 |
(二) 针对不同群体探索建立了不同的保障性住房类型 | 第25-26页 |
(三) 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有所缓解 | 第26页 |
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一) 保障性住房供应缺口仍然较大 | 第26-27页 |
(二) 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堪忧 | 第27页 |
(三) 分配不公开缺乏公平性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境外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及其借鉴 | 第29-35页 |
一、境外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索与经验 | 第29-32页 |
(一) 瑞典:高福利国家条件下政府负全责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9页 |
(二) 英国:公共住房制度演变体现政府角色转变 | 第29-30页 |
(三) 日本:市场主导与政府保障相结合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 第30-31页 |
(四) 新加坡:以政府为主导强干预下的组屋建设和供应模式 | 第31页 |
(五) 香港:政府集中资源于公屋建设和供应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31-32页 |
二、境外经验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 从我国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2页 |
(二) 准确定位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承担的角色 | 第32-33页 |
(三) 科学界定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差别以区别对待 | 第33页 |
(四) 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住房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3页 |
(五) 借鉴与创新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制度和措施落实政府责任 | 第33-35页 |
第五章 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 | 第35-43页 |
一、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36页 |
(一) 以人为本,科学施政 | 第35页 |
(二)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第35页 |
(三) 以民生为第一目标,切实保障住有所居 | 第35-36页 |
(四) 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 第36页 |
二、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 第36-39页 |
(一)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主导者 | 第36页 |
(二) 保障性住房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者 | 第36-37页 |
(三) 保障房房源的主要供应者 | 第37页 |
(四)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财政支持者 | 第37-38页 |
(五) 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的监管者 | 第38页 |
(六)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商品房市场的协调者 | 第38-39页 |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角色差异 | 第39-43页 |
(一) 中央政府把方向定规则,地方政府具体实施 | 第39-40页 |
(二) 中央政府重在监管,地方政府重在执行 | 第40-41页 |
(三) 中央政府调节地区差别,地方政府保证居住权的公平实现 | 第41-43页 |
第六章 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不到位的表现及其原因 | 第43-49页 |
一、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不到位的表现 | 第43-45页 |
(一) 政府在推动住房市场化改革中放弃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 第43页 |
(二) 保障性住房政策左右摇摆缺乏稳定性 | 第43-44页 |
(三) 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既定方针和政策执行不力 | 第44页 |
(四) 财政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 第44-45页 |
二、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一) 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市场化的方向认识有误 | 第45页 |
(二) 房地产政策调控目标模糊不清 | 第45-46页 |
(三) 保障性住房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46页 |
(四) 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动力不足 | 第46-47页 |
(五) 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没有理顺 | 第47-49页 |
第七章 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准确定位的措施分析 | 第49-53页 |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49页 |
二、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保证各级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责 | 第49-50页 |
三、加快政府角色转变,切实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 | 第50页 |
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比例,增强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 | 第50-51页 |
五、划清保障房与商品房的界限,分类解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 第51-52页 |
六、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政府管理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