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6页 |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碳黑的研究现状 | 第18-42页 |
| ·碳黑的特性 | 第18-20页 |
| ·碳黑的形成机理 | 第20-22页 |
| ·碳黑的实验研究 | 第22-36页 |
| ·碳黑的形成和氧化模型 | 第36-41页 |
| ·碳黑的控制技术 | 第41-4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 第二章 层燃条件下煤热解碳黑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48-87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层燃条件下煤热解形成碳黑的实验方法 | 第48-60页 |
| ·实验目的 | 第48页 |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48-55页 |
| ·煤样介绍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57-60页 |
| ·实验条件介绍 | 第60页 |
| ·碳黑、焦油生成量随特性参数的变化 | 第60-63页 |
| ·温度对碳黑、焦油生成量的影响 | 第61页 |
| ·气体停留时间对碳黑、焦油生成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 ·煤种对碳黑、焦油生成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热解气成分随特性参数变化的 GC-MS 分析 | 第63-69页 |
| ·温度对热解气成分的影响 | 第63-65页 |
| ·气体停留时间对热解气成分的影响 | 第65-67页 |
| ·煤种对热解气成分的影响 | 第67-69页 |
| ·碳黑气溶胶结构随特性参数变化的官能团测试分析 | 第69-79页 |
| ·温度对碳黑气溶胶官能团结构的影响 | 第73-75页 |
| ·气体停留时间对碳黑气溶胶官能团结构的影响 | 第75-77页 |
| ·煤种对碳黑气溶胶官能团结构的影响 | 第77-79页 |
| ·碳黑气溶胶随特性参数变化的微观尺寸分析 | 第79-84页 |
| ·温度对碳黑气溶胶微观尺寸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气体停留时间对碳黑气溶胶微观尺寸的影响 | 第81页 |
| ·煤种对碳黑气溶胶微观尺寸的影响 | 第81-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第三章 层燃条件下煤燃烧碳黑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87-125页 |
| ·前言 | 第87页 |
| ·层燃条件下煤燃烧碳黑形成的实验方法 | 第87-90页 |
| ·实验目的 | 第87页 |
| ·实验装置设计 | 第87-88页 |
| ·氧气流量的确定 | 第88-89页 |
| ·实验步骤 | 第89页 |
| ·实验条件介绍 | 第89-90页 |
| ·固定床上煤燃烧碳黑形成的正交试验 | 第90-93页 |
|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90页 |
| ·正交试验 | 第90-92页 |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2-93页 |
| ·固定床上煤燃烧碳黑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93-123页 |
| ·碳黑、焦油生成量随特性参数的变化 | 第93-97页 |
| ·烟气成分随特性参数的GC-MS 分析 | 第97-106页 |
| ·碳黑气溶胶结构随特性参数变化的官能团测试分析 | 第106-115页 |
| ·碳黑气溶胶随特性参数变化的SEM 测试分析 | 第115-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 第四章 二次风降低层燃炉碳黑排放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 第125-146页 |
| ·前言 | 第125页 |
| ·层燃炉碳黑排放的数值模拟 | 第125-135页 |
| ·k-ε湍流模型 | 第125-126页 |
| ·燃烧模型 | 第126页 |
| ·辐射模型 | 第126页 |
| ·碳黑预测模型 | 第126-129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129页 |
| ·无二次风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129-132页 |
| ·有二次风时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2-135页 |
| ·单元体炉上煤燃烧碳黑形成的实验 | 第135-144页 |
| ·实验目的 | 第1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135-136页 |
| ·实验装置及煤样介绍 | 第136-137页 |
| ·实验测试方法 | 第137页 |
| ·实验过程介绍 | 第137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37-1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4-146页 |
| 第五章 减少层燃炉煤燃烧碳黑排放的措施及实炉验证 | 第146-152页 |
| ·层燃炉煤不完全燃烧碳黑产生的原因 | 第146-147页 |
| ·不同煤种产生不同程度的碳黑 | 第146页 |
| ·炉温不够高 | 第146页 |
| ·空气供应不充分 | 第146页 |
| ·空气与挥发分混合不充分 | 第146-147页 |
| ·气体停留时间不够长 | 第147页 |
| ·减少煤在层燃炉燃烧碳黑排放的措施 | 第147-148页 |
| ·合理的炉膛温度 | 第147页 |
| ·足够和必要的停留时间 | 第147-148页 |
| ·适中的过量空气系数、及时调整氧量 | 第148页 |
| ·适当选煤 | 第148页 |
| ·采用二次风技术加强挥发分与氧气的混合 | 第148页 |
| ·层燃炉碳黑排放治理技术现场运行调试及验证 | 第148-152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52-155页 |
| ·结论 | 第152-153页 |
| ·创新点 | 第153页 |
| ·展望与建议 | 第153-155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7页 |
|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