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14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唯物辩证法 | 第11页 |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2 现代西方企业契约理论 | 第14-25页 |
·现代西方企业契约理论的简要回顾 | 第14-17页 |
·企业契约理论的概述 | 第14-15页 |
·完全契约理论 | 第15-16页 |
·不完全契约理论 | 第16-17页 |
·对现代西方企业契约理论的批评 | 第17-21页 |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并没有能从根本上阐明企业的本质 | 第17-18页 |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缺少对劳动契约的研究 | 第18-19页 |
·关于市场与企业关系这个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 第19-21页 |
·非人力资本拥有剩余控制权已不能解释当今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 第21页 |
·对现代西方企业契约理论考察的结论 | 第21-25页 |
·关于完全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关系 | 第21-22页 |
·关于企业的本质 | 第22-23页 |
·关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 第23-25页 |
3 劳动契约的理论分析 | 第25-37页 |
·马克思的劳动契约理论 | 第25-28页 |
·契约关系的本质 | 第25-26页 |
·劳动契约的不完全性 | 第26-27页 |
·劳动契约不完全与剩余占有 | 第27-28页 |
·西方经济学的劳动契约理论 | 第28-33页 |
·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契约的相关论述 | 第28-29页 |
·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契约的论述 | 第29-30页 |
·阿则瑞迪拜、贝利及戈登的劳动契约理论 | 第30-31页 |
·劳动契约的隐契约条款 | 第31-32页 |
·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内雇佣关系的研究 | 第32-33页 |
·两种劳动契约理论的比较与思考 | 第33-37页 |
·两种劳动契约理论的比较 | 第33-35页 |
·两种理论比较的思考 | 第35-37页 |
4 劳动契约的性质分析 | 第37-48页 |
·劳动契约与市场契约的比较 | 第37-39页 |
·劳动契约与市场契约 | 第37-38页 |
·劳动契约与市场契约的比较 | 第38-39页 |
·劳动契约的本质特征 | 第39-41页 |
·劳动契约的主体——劳动者性质分析 | 第41-46页 |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能同其所有者本人相分离 | 第41页 |
·劳动者同样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 第41-43页 |
·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 第43-44页 |
·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 | 第44-46页 |
·对劳动契约主体即劳动者性质分析的结论 | 第46-48页 |
5 基于劳动契约的公司治理趋势 | 第48-59页 |
·劳动契约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第48-49页 |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本质 | 第49-50页 |
·公司治理的内涵 | 第49-50页 |
·公司治理的本质 | 第50页 |
·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趋势 | 第50-56页 |
·公司治理结构创新趋势的启示 | 第56-59页 |
·员工参与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 第56-57页 |
·员工参与治理标志着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 第57页 |
·员工参与治理为员工真正参与公司管理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 第57-59页 |
6 创新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思考 | 第59-66页 |
·我国现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股东利益至上,员工的利益被忽略 | 第59-60页 |
·剩余分配不合理,员工人力资本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 第60-61页 |
·没有充分发挥员工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作用 | 第61页 |
·完善我国的国企治理结构 | 第61-66页 |
·员工激励机制的塑造 | 第61-62页 |
·利润分享 | 第62-63页 |
·剩余控制权分享 | 第63-66页 |
7 结束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在读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