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临江公路路堑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9页 |
·研究历史 | 第10-12页 |
·岩体质量分类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边坡的自然要素与岩体特征 | 第21-27页 |
·工程概况 | 第21-22页 |
·边坡的自然要素 | 第22-25页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页 |
·气候及其它条件 | 第24-25页 |
·研究区边坡岩体特征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陡边坡基本特征及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27-46页 |
·研究区高陡边坡基本特征 | 第27页 |
·研究区高陡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34页 |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7-30页 |
·岩体结构 | 第30-3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34页 |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 | 第34-43页 |
·岩质边坡常见的破坏模式分类 | 第34页 |
·本研究区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 第34-43页 |
·高陡边坡破坏形式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高陡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5页 |
·岩石类型与边坡稳定 | 第46-47页 |
·风化程度与边坡稳定 | 第47-48页 |
·岩层产状与边坡稳定 | 第48-49页 |
·区域构造与边坡稳定 | 第49-52页 |
·水文地质条件与边坡稳定 | 第52-53页 |
·人类工程活动与边坡稳定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高陡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 第55-91页 |
·岩体质量分级 | 第55-85页 |
·分级方法简介 | 第55页 |
·定性分类法 | 第55-59页 |
·定量分类法 | 第59-74页 |
·分类结果及分析 | 第74-82页 |
·高陡边坡稳定性初步评价 | 第82-85页 |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85-89页 |
·室内实验 | 第85-86页 |
·岩体力学参数估算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6章 高陡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91-120页 |
·稳定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91页 |
·离散元简介 | 第91-96页 |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92页 |
·物理方程-力和位移间的相互关系 | 第92-93页 |
·运动方程一牛顿第二定律 | 第93-95页 |
·离散元程序 UDEC | 第95-96页 |
·高陡边坡稳定性分类 | 第96-97页 |
·本区边坡开挖形式确定原则 | 第96页 |
·按开挖方式对高陡边坡进行分类 | 第96-97页 |
·边坡稳定性的离散元分析 | 第97-114页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98页 |
·缓开挖、强支护类 | 第98-104页 |
·缓开挖、弱支护类 | 第104-107页 |
·缓开挖、局部加强支护类 | 第107-109页 |
·陡开挖、强支护类 | 第109-114页 |
·潜在危险边坡BP3 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114-119页 |
·剩余推力法 | 第114-115页 |
·计算剖面及参数 | 第115-116页 |
·稳定性计算及分析 | 第116-117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高陡边坡加固设计建议 | 第120-124页 |
·本区高陡边坡加固设计思路 | 第120页 |
·高陡边坡加固设计建议 | 第120-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