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33页 |
·选题背景 | 第18-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早期探索 | 第22页 |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 | 第22-23页 |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研究方案 | 第30-33页 |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3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分析 | 第33-61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创新与技术创新 | 第33页 |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 | 第33页 |
·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 | 第33-34页 |
·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 第34页 |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推广 | 第34页 |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第34-41页 |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34-36页 |
·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观点 | 第36-38页 |
·农业技术创新类型 | 第38页 |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 第38-41页 |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 第41-42页 |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41页 |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提出 | 第41页 |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 第41-42页 |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 第42-47页 |
·区域的划分 | 第42-44页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44页 |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 | 第44-45页 |
·行政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45-47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47-52页 |
·公共物品的概念 | 第47-48页 |
·公共物品的供应机制 | 第48-49页 |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公共物品属性 | 第49-50页 |
·公共物品理论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50-52页 |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52-59页 |
·制度的内涵 | 第52-53页 |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第53页 |
·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构成 | 第53-55页 |
·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制度经济学对技术创新的分析 | 第56-58页 |
·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58-59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 | 第59-61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59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前提 | 第59-60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职能重点划分 | 第60页 |
·关于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容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61-92页 |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61-66页 |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61-64页 |
·美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64-66页 |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66-69页 |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66-68页 |
·法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68-69页 |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69-72页 |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69-71页 |
·荷兰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71-72页 |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72-76页 |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72-75页 |
·日本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75-76页 |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76-79页 |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76-78页 |
·韩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78-79页 |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79-83页 |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 第79-81页 |
·印度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 | 第81-83页 |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与建设经验 | 第83-89页 |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共同特点 | 第83-88页 |
·国外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经验 | 第88-89页 |
·对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 第89-92页 |
·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 第89-90页 |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组织体系 | 第90-91页 |
·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 | 第91-92页 |
第四章 我国宏观管理背景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92-121页 |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 第92-97页 |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状和问题 | 第92-96页 |
·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对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 | 第96-97页 |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市级现状分析 | 第97-117页 |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97-112页 |
·国家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112-117页 |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状况评价 | 第117页 |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 第117-120页 |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 | 第117-119页 |
·行政区划改革的趋势 | 第119-120页 |
·我国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 | 第120-121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创新战略的组成部分 | 第120页 |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的战略 | 第120页 |
·国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战略 | 第120-121页 |
第五章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证分析 | 第121-175页 |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代表性分析 | 第121-125页 |
·唐山市社会经济概况 | 第121页 |
·唐山市农业资源及区划概况 | 第121-123页 |
·唐山市农业发展概况 | 第123-124页 |
·唐山市在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代表性 | 第124-125页 |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 | 第125-162页 |
·农业技术创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 第125-131页 |
·农业科研开发体系 | 第131-135页 |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第135-138页 |
·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 第138-142页 |
·农业企业创新体系 | 第142-144页 |
·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 第144-145页 |
·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 第145-149页 |
·农资服务体系 | 第149页 |
·农业标准化体系 | 第149-151页 |
·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 | 第151-162页 |
·唐山市农户调查分析 | 第162-166页 |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 第166-171页 |
·唐山市科技局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试点建设 | 第166-168页 |
·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的创建模式 | 第168-171页 |
·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分析 | 第171-172页 |
·唐山市区域宏观经济形势 | 第171-172页 |
·唐山市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 第172页 |
·完善唐山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点措施 | 第172-175页 |
第六章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案 | 第175-195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75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175-177页 |
·政府为体系建设主体的原则 | 第175页 |
·实用性的原则 | 第175-176页 |
·开放合作的原则 | 第176页 |
·远近结合的原则 | 第176页 |
·行政区划与经济类型区相结合的原则 | 第176-177页 |
·继承性发展的原则 | 第177页 |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177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177-186页 |
·总体框架 | 第177-179页 |
·农业技术创新行政管理体系 | 第179-180页 |
·农业技术创新公益事业体系 | 第180-184页 |
·农业技术创新农民协会组织体系 | 第184页 |
·农业技术创新企业体系 | 第184-185页 |
·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户体系 | 第185页 |
·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 第185-186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 第186-193页 |
·积极推进机构改革 | 第186-187页 |
·增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 | 第187-188页 |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 第188页 |
·加强农民协会组织建设 | 第188-189页 |
·建立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 第189-192页 |
·营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的有利环境 | 第192-193页 |
·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193-195页 |
·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构筑全社会重视科技的氛围 | 第193页 |
·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193页 |
·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搞好统一规划 | 第193页 |
·继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 | 第193-194页 |
·推进依法行政,切实规范政府行为 | 第194页 |
·加强领导,搞好分类指导 | 第194-195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问题讨论 | 第195-199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95-197页 |
·关于本项研究的讨论 | 第197-198页 |
·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9页 |
附录 | 第209-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
作者简历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