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Ⅰ 前言 | 第11-22页 |
·杂种油菜研究简介 | 第11页 |
·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理论 | 第11-12页 |
·雄性不育简介 | 第11-12页 |
·雄性不育花器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杂种优势利用理论 | 第12页 |
·化学杀雄与化学杀雄剂 | 第12-14页 |
·化学杀雄 | 第12-13页 |
·化学杀雄剂 | 第13页 |
·化学杀雄剂的种类 | 第13-14页 |
·CHA途径的优缺点 | 第14页 |
·CHA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机理 | 第14-20页 |
·能量代谢 | 第14-15页 |
·呼吸酶活性 | 第15页 |
·ATP含量 | 第15页 |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15-16页 |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16-20页 |
·生长素 | 第17页 |
·吲哚乙酸(IAA) | 第17页 |
·赤霉素(GA_3) | 第17页 |
·脱落酸(ABA) | 第17-18页 |
·乙烯 | 第18-20页 |
·CHA诱导植物育性恢复的细胞形态学机理 | 第20-21页 |
·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说 | 第20-21页 |
·花粉粒液泡系变化与花粉粒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2-23页 |
·试剂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地点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几种化学杀雄剂杀雄效果的比较 | 第23页 |
·配方处理及喷药时期 | 第23页 |
·育性的鉴定 | 第23页 |
·化学杀雄剂WP使用条件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3-24页 |
·化杀灵WP浓度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化杀灵WP用药次数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化杀灵WP用药方式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4页 |
·化学杀雄剂WP在不同地区杀雄效果研究 | 第24页 |
·化学杀雄剂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花药中乙烯含量变化研究 | 第24-25页 |
·雄性不育率的调查 | 第24页 |
·内源乙烯释放量的气相色谱测定 | 第24-25页 |
·乙烯释放量以及乙烯生成速率 | 第25页 |
·化学杀雄剂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药中脯氨酸含量变化研究 | 第25页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25页 |
·样品测定 | 第25页 |
·化学杀雄剂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ABA,GA_3)含量变化研究 | 第25-27页 |
Ⅲ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几种化学杀雄剂杀雄效果的比较 | 第27-28页 |
·不同化学杀雄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效果 | 第27-28页 |
·不同化学杀雄剂对油菜株高的影响 | 第28页 |
·化学杀雄剂WP使用条件研究 | 第28-31页 |
·化杀灵WP不同浓度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化杀灵WP用药次数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化杀灵WP用药方式对杀雄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化学杀雄剂WP在不同试验地区杀雄效果的研究 | 第31-32页 |
·化杀灵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花药中乙烯含量变化研究 | 第32-35页 |
·雄性不育率的调查 | 第32-33页 |
·乙烯释放量与育性转换的关系 | 第33-34页 |
·Napus SW 0742油菜经化杀灵WP处理后的形态 | 第34-35页 |
·化学杀雄剂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叶片和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研究 | 第35页 |
·化学杀雄剂WP诱导油菜雄性不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ABA,GA_3)含量变化研究 | 第35-42页 |
·液相色谱测定三种内源激素(IAA,ABA,GA_3)的研究 | 第35-40页 |
·色谱条件选择 | 第35-37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6页 |
·流速的选择 | 第36页 |
·切变波长时间的选择 | 第36-37页 |
·回收率、相对偏差的测定 | 第37页 |
·线性关系 | 第37-38页 |
·灵敏度的比较 | 第38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38-39页 |
·赤霉素(GA_3)的鉴定 | 第39-40页 |
·用保留时间定性 | 第39页 |
·加标法鉴定 | 第39-40页 |
·育性转变过程中的激素GA_3,IAA,ABA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化学杀雄后育性指数调查 | 第41-42页 |
·化杀灵对控制母本微粉的效果 | 第42-43页 |
Ⅳ 结论 | 第43-45页 |
Ⅴ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Ⅵ 致谢 | 第51-52页 |
Ⅶ 附录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