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速度相关型被动消能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 第14-18页 |
| ·速度相关型被动消能体系的现有设计方法 | 第18-20页 |
| ·速度相关型被动消能体系的优化控制 | 第20-21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结构非线性静力分析 | 第23-37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3-30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第24-25页 |
| ·目标位移 | 第25-28页 |
| ·加载模式 | 第28-30页 |
| ·Pushover 分析的实施步骤 | 第30页 |
| ·振型 Pushover 分析(MPA)方法 | 第30-33页 |
| ·非耦合运动方程 | 第31页 |
| ·MPA 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31页 |
| ·与时程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31-33页 |
| ·改进的能力谱方法 | 第33-36页 |
| ·非弹性设计谱 | 第33页 |
| ·改进能力谱方法基本步骤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速度相关型被动消能体系的设计方法 | 第37-73页 |
| ·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的分析模型 | 第37-40页 |
| ·粘滞阻尼器分析模型 | 第37-38页 |
| ·粘弹性阻尼器分析模型 | 第38-40页 |
| ·非线性静力方法 | 第40-42页 |
| ·Method 1 | 第40-41页 |
| ·Method 2 | 第41-42页 |
| ·改进的基于目标位移的设计方法 | 第42-55页 |
| ·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安装形式 | 第42-43页 |
| ·粘滞阻尼器被动消能体系 | 第43-51页 |
| ·粘弹性阻尼器被动消能体系 | 第51-55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5页 |
| ·速度相关型被动消能体系动力时程分析 | 第55-61页 |
| ·恢复力模型 | 第56-57页 |
| ·结构的计算模型简化 | 第57-59页 |
| ·数值积分方法 | 第59-60页 |
| ·非平衡力及拐点的处理 | 第60-61页 |
| ·算例 | 第61-71页 |
| ·新建5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第61-67页 |
| ·已建10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 | 第67-71页 |
| ·小结 | 第71-73页 |
| 第4章 速度相关阻尼器附加等效阻尼比的计算 | 第73-91页 |
| ·速度相关被动消能体系随机响应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73-75页 |
| ·运动方程 | 第73-74页 |
| ·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74-75页 |
| ·速度相关阻尼器的附加等效阻尼比 | 第75-80页 |
| ·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 | 第76-77页 |
| ·P 和α的计算 | 第77-79页 |
| ·速度相关阻尼器的附加等效阻尼比 | 第79-80页 |
| ·附加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 | 第80-82页 |
| ·附加等效阻尼比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82-90页 |
|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响应为线弹性 | 第82-87页 |
|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响应为非线性 | 第87-89页 |
| ·多自由度体系 | 第89-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5 章速度相关被动消能体系基于 EE、EP 增益的优化设计 | 第91-109页 |
| ·运动方程的状态空间描述 | 第91-93页 |
| ·EE、EP 增益指标 | 第93-95页 |
| ·EE 增益指标 | 第93-94页 |
| ·EP 增益指标 | 第94-95页 |
| ·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的求解 | 第95-96页 |
| ·内点法 | 第95-96页 |
| ·速度相关阻尼器的优化设计 | 第96-97页 |
| ·速度相关阻尼器的等效线弹性刚度与粘滞阻尼系数的关系 | 第96-97页 |
| ·搜索最小扰动抑制度γ或增益Γ_(ee) 和Γ_(ep) 的最小值 | 第97页 |
| ·数值仿真与分析 | 第97-107页 |
| ·10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第97-105页 |
| ·20 层钢框架结构 | 第105-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