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兰溪勾蓝瑶族古寨民居与聚落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3页 |
·学科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内容 | 第14-15页 |
·方法 | 第15页 |
·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5-17页 |
第2章 兰溪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17-23页 |
·自然背景 | 第17-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自然环境 | 第17-19页 |
·人文背景 | 第19-23页 |
·宗教信仰 | 第19-20页 |
·风俗习惯 | 第20页 |
·社会组织形态 | 第20-21页 |
·生产及生活方式 | 第21-23页 |
第3章 兰溪聚落的形态及特征 | 第23-36页 |
·村落的历史与家族 | 第23-24页 |
·形成时期 | 第23页 |
·鼎盛时期 | 第23-24页 |
·衰败时期 | 第24页 |
·聚落的选址 | 第24-26页 |
·影响选址的因素 | 第24-25页 |
·选址的特点 | 第25-26页 |
·聚落的总体布局 | 第26-29页 |
·总体布局和结构 | 第26-27页 |
·聚落布局的特征 | 第27-29页 |
·聚落的道路体系 | 第29页 |
·聚落的其他重要节点空间 | 第29-32页 |
·村口 | 第29-30页 |
·广场 | 第30-31页 |
·碑林 | 第31-32页 |
·聚落的景观 | 第32-36页 |
·古寨的景观建构 | 第32-34页 |
·古寨的景观特征 | 第34-36页 |
第4章 兰溪聚落的公共建筑 | 第36-53页 |
·宗教建筑 | 第36-41页 |
·盘王庙 | 第37-39页 |
·总管庙 | 第39页 |
·关帝庙 | 第39页 |
·相公庙 | 第39页 |
·迥龙阁 | 第39-40页 |
·龙泉观 | 第40页 |
·宗教建筑的位置分布 | 第40-41页 |
·防御建筑 | 第41-43页 |
·护寨墙和寨墙 | 第42页 |
·守夜屋和关厢 | 第42-43页 |
·姓氏门楼 | 第43页 |
·防御建筑的位置分布 | 第43页 |
·其他公共建筑 | 第43-53页 |
·祠堂 | 第43-45页 |
·戏台 | 第45-46页 |
·商铺 | 第46页 |
·石桥和水井 | 第46-47页 |
·凉亭和风雨桥 | 第47-49页 |
·庄屋 | 第49-50页 |
·私塾和书屋 | 第50-52页 |
·其他公共建筑的位置分布 | 第52-53页 |
第5章 兰溪聚落的民居建筑 | 第53-67页 |
·民居的空间形态 | 第53-55页 |
·正房 | 第53页 |
·厢房 | 第53-54页 |
·天井 | 第54页 |
·阁楼 | 第54-55页 |
·民居的平面形制 | 第55-59页 |
·基本单元 | 第55页 |
·基本院落形制 | 第55-59页 |
·院落组群 | 第59页 |
·民居的装饰艺术 | 第59-64页 |
·装饰的类型 | 第60页 |
·装饰的部位 | 第60-62页 |
·装饰的题材及寓意 | 第62-64页 |
·兰溪明清民居的技术比较 | 第64-67页 |
·建筑结构 | 第64页 |
·建筑构造 | 第64-67页 |
第6章 兰溪古瑶寨的保护与更新 | 第67-78页 |
·古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8-69页 |
·兰溪古瑶寨的现状分析 | 第68-69页 |
·古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页 |
·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 第69-71页 |
·保护的内容 | 第69-70页 |
·保护的原则 | 第70-71页 |
·保护的方法及措施 | 第71-76页 |
·划定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规划 | 第71-75页 |
·加强村民素质建设和保护意识 | 第75页 |
·进行古民居的保护性更新 | 第75页 |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开发 | 第75-76页 |
·加强古寨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76页 |
·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更新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兰溪八景) | 第83-84页 |
附录C(正堂示谕碑刻节选)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