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 ·光互连的分类及关键器件 | 第15-17页 |
| ·自由空间光互连 | 第15页 |
| ·波导光互连 | 第15-16页 |
| ·光互连的关键器件 | 第16-17页 |
| ·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WDM 光互连网络简介 | 第19-22页 |
| ·WDM 技术及其优势 | 第19-21页 |
| ·WDM 光网络 | 第21-22页 |
|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的需求 | 第23-35页 |
| ·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的需求 | 第23-26页 |
| ·电互连网络的发展限制 | 第23-24页 |
| ·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的需求 | 第24-25页 |
| ·关键技术 | 第25-26页 |
| ·高性能计算机光学背板技术 | 第26-34页 |
| ·电学背板与光学背板 | 第27-28页 |
| ·光学背板技术概述 | 第28-31页 |
| ·关键技术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基于波长分离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技术研究 | 第35-53页 |
| ·基于波长分离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体系结构 | 第35-40页 |
| ·胖树结构 | 第35-36页 |
| ·光互连网络体系结构 | 第36-39页 |
| ·处理器间通信 | 第39-40页 |
| ·Hybrid MAC 协议研究 | 第40-42页 |
| ·系统动态重构机制研究 | 第42-50页 |
| ·两种配置模式下的信道分配 | 第42-44页 |
| ·负载监测 | 第44-45页 |
| ·重构算法 | 第45-48页 |
| ·系统重构机制 | 第48-50页 |
| ·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WDM 光互连背板技术研究 | 第53-71页 |
| ·背板关键技术分析 | 第53-54页 |
| ·背板体系结构 | 第54-60页 |
| ·背板逻辑结构 | 第55-57页 |
| ·背板整体结构 | 第57-60页 |
| ·WOB 单播与广播机制 | 第60-65页 |
| ·板内单播与广播 | 第61-62页 |
| ·板间单播与广播 | 第62-65页 |
| ·WOB 组播机制 | 第65-68页 |
| ·板内组播机制 | 第65-67页 |
| ·板间组播机制 | 第67-68页 |
| ·WOB 性能分析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光功率等分器技术研究 | 第71-81页 |
| ·光功率等分器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71-72页 |
| ·多模干涉功率等分器的光学原理 | 第72-76页 |
| ·多模干涉基本原理 | 第72-74页 |
| ·导模传输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 ·软件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6-80页 |
| ·多模干涉光分束器参数的确定 | 第76-77页 |
| ·二维850 nm 1×8 MMI splitter 的模拟 | 第77-78页 |
| ·850nm 1×4 MMI splitter 的模拟及参数分析 | 第78-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单波长光电混合背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81-90页 |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81-83页 |
| ·多通道高密度高速光收发器 | 第83-84页 |
| ·电处理模块设计 | 第84-87页 |
| ·光器件背板设计 | 第87-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90-91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90页 |
| ·后续工作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93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