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合理分配模式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水资源配置的内涵 | 第14-19页 |
·水资源配置的概念 | 第14-15页 |
·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 第15-17页 |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任务 | 第17-18页 |
·水资源配置的形式 | 第18-19页 |
·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国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国内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25-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研究的总体目标 | 第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黑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29-49页 |
·水资源系统特征 | 第29-34页 |
·自然概况 | 第29-31页 |
·水资源系统特征 | 第31-34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水资源系统效应 | 第34-35页 |
·农业生态系统效应 | 第35-36页 |
·植被生态系统效应 | 第36-38页 |
·气候系统效应 | 第38页 |
·生态环境演变及影响因素 | 第38-47页 |
·植物生态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 第38-40页 |
·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演变 | 第40-46页 |
·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基于生态环境需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49-71页 |
·可利用量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概念和涵义 | 第49-50页 |
·可利用量的主要特性 | 第50-51页 |
·可利用量的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可利用量计算的难点 | 第52页 |
·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原则与方法 | 第52-56页 |
·计算原则 | 第52-53页 |
·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可利用量计算 | 第53-54页 |
·可利用量的分析计算方法 | 第54-55页 |
·可利用量计算应考虑的情形 | 第55-56页 |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 | 第56-64页 |
·生态环境需水分类 | 第56-57页 |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河道内各项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 第59-63页 |
·河道内生产需水量及河道内总需水量 | 第63-64页 |
·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与地下水可利用量 | 第64-70页 |
·汛期难于控制利用洪水量 | 第64-66页 |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 第66-68页 |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 第68-69页 |
·内陆河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水资源使用权合理分配模式 | 第71-94页 |
·水权及水权转移的原则与条件 | 第71-79页 |
·水权及其区域特征 | 第71-72页 |
·水权转移及其目的 | 第72-73页 |
·水权转移的法律依据 | 第73-75页 |
·实施水权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 第75-77页 |
·黑河流域实现水权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77-79页 |
·水权转移模式 | 第79-85页 |
·投资模式 | 第79-80页 |
·水权转移模式 | 第80-83页 |
·不同水利投入模式的水权制度异同 | 第83页 |
·补偿机制 | 第83-85页 |
·基于可利用量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 | 第85-93页 |
·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与耗水量的关系 | 第85-88页 |
·与传统意义上的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区别 | 第88-90页 |
·水资源使用权合理分配模型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第94-111页 |
·流域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94-97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94-95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95-97页 |
·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97-99页 |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97-99页 |
·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 | 第99页 |
·流域基于可利用量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 | 第99-107页 |
·流域水权分配 | 第99-101页 |
·水资源使用权合理分配模式 | 第101-107页 |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1-115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附录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