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大跨度拱桥的主要施工方法 | 第11-16页 |
1.2.1 悬臂施工法 | 第12页 |
1.2.2 转体施工法 | 第12-13页 |
1.2.3 缆索吊装法 | 第13-16页 |
1.3 斜拉扣挂施工分析的主要技术难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跨拱桥安装扣挂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1-38页 |
2.1 有限元几何非线性分析方程的建立 | 第22页 |
2.2 有限元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22-26页 |
2.2.1 总体拉格朗日列式法 | 第23-25页 |
2.2.2 更新的拉格朗日列式法 | 第25-26页 |
2.3 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收敛准则 | 第26-29页 |
2.3.1 增量法 | 第26页 |
2.3.2 迭代法 | 第26-27页 |
2.3.3 增量迭代混合法 | 第27-28页 |
2.3.4 收敛准则 | 第28-29页 |
2.4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29-31页 |
2.4.1 Beam3单元 | 第29页 |
2.4.2 梁单元(Beam4)与管单元(Pipe16) | 第29-31页 |
2.4.3 杆单元(Link10) | 第31页 |
2.5 扣挂系统结构优化时有限元方法的实现 | 第31-35页 |
2.5.1 本文优化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2.5.2 优化方法的选取 | 第34-35页 |
2.6 钢管拱肋吊装过程优化计算的程序实现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扣挂系统索系有限元分析 | 第38-56页 |
3.1 大跨度拱桥吊装施工扣挂系统结构分析特点 | 第38-43页 |
3.1.1 现有分析方案及特点 | 第38-39页 |
3.1.2 千岛湖大桥分析方法选择 | 第39页 |
3.1.3 千岛湖大桥正装分析 | 第39-43页 |
3.2 大跨度拱桥吊装阶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7页 |
3.2.1 模型的简化原则 | 第43-45页 |
3.2.2 拱肋分段施工过程的模拟 | 第45-47页 |
3.3 拱肋吊装过程中索力优化变量的选取 | 第47-49页 |
3.4 扣挂系统索系有限元计算分析 | 第49-55页 |
3.4.1 扣索索力值 | 第49-51页 |
3.4.2 温度变化对拱肋吊装位置的影响 | 第51-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扣塔有限元分析与设计验算 | 第56-70页 |
4.1 扣塔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66页 |
4.1.1 有限元建模 | 第57-60页 |
4.1.2 扣塔的承载力分析 | 第60-63页 |
4.1.3 扣塔的变形计算 | 第63-66页 |
4.2 扣塔的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66-68页 |
4.2.1 等效压杆法验算扣塔的整体稳定 | 第66-67页 |
4.2.2 空间有限元法验算扣塔特征值稳定 | 第67-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扣挂系统整体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70-84页 |
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5.2 扣索有限元分析 | 第70-77页 |
5.2.1 基准温度下扣索索力值计算 | 第71-73页 |
5.2.2 温度变化对扣索索力的影响 | 第73-77页 |
5.3 整体模型扣塔有限元分析 | 第77-79页 |
5.4 扣挂系统的整体分析与索和塔单独分析的对比 | 第79-82页 |
5.4.1 不同模型扣索索力值对比 | 第79-81页 |
5.4.2 不同模型拱肋标高控制的对比 | 第81页 |
5.4.3 不同模型中扣塔的对比分析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