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9-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析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2 电力需求预测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7-29页 |
| ·预测及其方法分类 | 第17-18页 |
| ·传统的电力预测方法 | 第18-20页 |
| ·电力弹性系数法 | 第18页 |
| ·负荷密度法 | 第18-19页 |
| ·产值单耗法 | 第19页 |
| ·综合电耗法 | 第19-20页 |
| ·人均用电量法 | 第20页 |
| ·传统的电力预测中常用的数学或统计学知识 | 第20-23页 |
| ·指数平滑法 | 第20-21页 |
| ·回归分析预测法 | 第21-22页 |
| ·趋势外推法 | 第22-23页 |
| ·现代的电力预测方法 | 第23-27页 |
| ·灰色数学理论 | 第24页 |
| ·模糊负荷预测理论 | 第24-26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第26-27页 |
| ·空间负荷预测理论 | 第27页 |
| ·常用预测方法的比较 | 第27-29页 |
| 3 灰色—多元回归耦合预测模型的研究 | 第29-37页 |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29-32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灰色系统的建模和一般步骤 | 第30-31页 |
| ·用后验差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劣检验 | 第31-32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32-33页 |
|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 第33-35页 |
|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确定回归模型的自变量 | 第35-36页 |
| ·灰色—多元线性回归耦合预测模型 | 第36-37页 |
| 4 预测的数据准备和分析 | 第37-47页 |
| ·1986年~2005年的电力数据 | 第37-42页 |
| ·1986年~200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 | 第38-39页 |
| ·1986年~2005年的最高电力负荷 | 第39-41页 |
| ·1996年~2005工业用电量及其所占全行业用电量的比重和增速 | 第41-42页 |
| ·1996年~2005年的社会经济数据 | 第42-44页 |
| ·1996年~2005年的主要经济数据 | 第42-44页 |
| ·平均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空调和彩电数 | 第44页 |
| ·对相关数据的修正 | 第44-47页 |
| ·对全社会用电量的修正 | 第45-46页 |
| ·对工业用电量数据的修正 | 第46页 |
| ·对平均百户城乡居民拥有空调数和彩电数的叠加 | 第46-47页 |
| 5 对常州市2006年~2010年电力需求的预测 | 第47-55页 |
| ·预测全社会用电量的需求 | 第47-50页 |
| ·筛选出对用电量影响最大的因素 | 第47-48页 |
| ·建立并选出预测全社会用电量的最优多元回归模型 | 第48页 |
| ·预测影响全社会用电量的主要因素数值 | 第48-49页 |
| ·预测全社会用电量的需求值 | 第49-50页 |
| ·预测最高电力负荷的需求 | 第50-53页 |
| ·筛选出对最高电力负荷影响最大的因素 | 第50页 |
| ·建立并选出预测最高电力负荷的最优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 第50-52页 |
| ·运用灰色模型预测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值 | 第52页 |
| ·预测电力负荷的需求值 | 第52-53页 |
| ·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 第53-55页 |
| 6 基于电力预测值的常州电力规划的研究 | 第55-62页 |
| ·常州市电网的枢纽作用 | 第55页 |
| ·常州市电力供应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 ·依据电力负荷和电量预测值编制常州市电网规划 | 第57-62页 |
| ·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 第57页 |
| ·编制电力电量平衡表 | 第57-59页 |
| ·编制初步的电力发展规划 | 第59-62页 |
| 7 结束语 | 第62-64页 |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 ·运用灰色理论预测电力系统参数是可行的 | 第62页 |
| ·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第62页 |
| ·将多元线性回归法与灰色理论相结合 | 第62-63页 |
|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