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变异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1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第13-19页
   ·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海床的动态响应和海床土结构的关系第13-14页
     ·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变异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黄河口潮坪典型沉积物特征和结构研究现状第15-17页
   ·存在问题第17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7-19页
2 水动力导致沉积物特征变化的现场调查研究第19-32页
   ·典型研究区概况第21-22页
   ·研究内容及现场调查工作布置第22页
   ·样品测试与处理第22-25页
     ·沉积物概率分布曲线第24页
     ·众数第24页
     ·沉积物粒度分维值第24-25页
   ·表层淤泥与水动力后期改造关系的研究第25-28页
     ·淤泥厚度与下伏沉积物强度的关系第25-26页
     ·各种细粒物质与淤泥粒度特征比较及淤泥后生成因第26-28页
   ·滩面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时空变化第28-31页
     ·水动力强弱两区滩面沉积物特征空间变化比较第28-29页
     ·滩面沉积物粒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第29页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近1米深度范围内的变化第29-31页
   ·小结第31-32页
3 现场模拟实验研究第32-53页
   ·现场开展的工作第32-35页
     ·循环荷载施加第33页
     ·海床土体中孔压的监测布置第33-34页
     ·循环荷载施加期间海床表面的试验现象第34页
     ·循环荷载施加前后强度原位测试第34页
     ·循环荷载施加前后原状土样的采取第34页
     ·潮坪土成分自然作用下的分化试验第34-35页
   ·微结构观测与粒度成分测定及定量描述第35-40页
     ·微结构观测第36页
     ·微结构定量描述第36页
     ·微观结构的定量描述中分形分维理论第36-40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51页
     ·研究区沉积物的成分第40页
     ·研究区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征第40-41页
     ·现场振动导致底床土体物理指标沿深度变化规律第41-42页
     ·循环荷载下底床的动态响应特征第42-44页
     ·循环振动导致黄河口潮坪土成分结构变异研究第44-50页
     ·试坑内土体粒度成分的在波浪作用下的自然分化第50页
     ·成分结构变异小结第50-51页
   ·硬壳层的特征及成因的结构控制机理第51-52页
   ·小结第52-53页
4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第53-68页
   ·实验目标第53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实验装置介绍第53-54页
     ·试验材料第54-55页
     ·试验方法第55页
   ·试验现象第55-60页
     ·裂隙第56-58页
     ·泥火山第58-60页
   ·结果的分析与认识第60-67页
     ·通过原位方法测得土体的强度变化第60-61页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变化第61-67页
   ·小结第67-68页
5 循环振动导致黄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变异机理的探讨第68-75页
   ·不同条件下底床孔压变化监测结果与分析第68-72页
     ·野外实验条件下海床土孔压变化结果与分析第68-69页
     ·室内模拟实验条件下海床土孔压变化结果与分析第69-72页
   ·渗流场的形成第72页
   ·颗粒的受力情况分析及起动第72-74页
   ·成分结构变异机理的探讨第74-75页
6 结论与建议第75-77页
   ·结论第75-76页
   ·尚待解决的问题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附件1 循环振动前后不同深度处海床沉积物粒度成分分析成果表第81-82页
附件2 循环振动前后不同深度处海床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成果表第82-83页
附件3 循环振动前后不同深度处海床沉积物定向角统计成果表第83-84页
附件4 循环振动前后不同深度处海床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成果表第84-85页
附件5 室内循环模拟3天后不同深度处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成果表第85-86页
附件6 室内循环模拟9天后不同深度处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成果表第86-87页
附件7 室内循环模拟11天后不同深度处沉积物粒度参数统计成果表第87-88页
附件8 室内循环模拟不同深度处沉积物静探阻力随时间变化成果表第88页
附件9 论文发表情况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和厄瓜多尔时间观念差异研究
下一篇:中美报纸政治新闻语篇对比研究--韩礼德系统功能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