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0页 |
一. 板蓝根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 化学成分 | 第12-14页 |
·吲哚类生物碱 | 第12-13页 |
·喹唑酮类生物碱 | 第13页 |
·其他生物碱 | 第13页 |
·有机酸类 | 第13页 |
·芥子苷类化合物 | 第13页 |
·黄酮、木脂素类 | 第13页 |
·含硫类化合物 | 第13页 |
·蒽醌类 | 第13页 |
·甾体、三萜类 | 第13页 |
·氨基酸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其他类 | 第14页 |
2. 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抗菌作用 | 第14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14-15页 |
·对一般病毒的作用 | 第14页 |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的作用 | 第14-15页 |
·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作用 | 第15页 |
·对肝炎病毒(HBV)的作用 | 第15页 |
·抗内毒素作用 | 第15页 |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第15-16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6页 |
·活血作用 | 第16页 |
3. 质控指标 | 第16-18页 |
·以靛蓝、靛玉红作为指标性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17页 |
·以多糖作为指标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17页 |
·以氨基酸作为板蓝根质控指标的研究 | 第17页 |
·以有机酸作为板蓝根质控指标的研究 | 第17页 |
·指纹图谱的质控研究 | 第17-18页 |
4. 四倍体崧蓝 | 第18-19页 |
二. 次生代谢物综述 | 第19-32页 |
1.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 | 第19-22页 |
·酚类 | 第19-21页 |
·黄酮类 | 第19-20页 |
·鞣质 | 第20-21页 |
·醌类 | 第21页 |
·萜类 | 第21页 |
·含氮化合物 | 第21-22页 |
·生物碱 | 第21-22页 |
·胺类 | 第22页 |
·非蛋白氨基酸 | 第22页 |
·生氰苷 | 第22页 |
2.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合成途径 | 第22-24页 |
·酚类 | 第22-23页 |
·酚类合成代谢途径 | 第22页 |
·酚类合成代谢调节 | 第22-23页 |
·萜类 | 第23-24页 |
·萜类合成代谢途径 | 第23页 |
·萜类合成代谢调节 | 第23-24页 |
·生物碱 | 第24页 |
·生物碱合成代谢途径 | 第24页 |
·生物碱合成代谢调节 | 第24页 |
3. 环境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的诱导作用和机制 | 第24-28页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的环境诱导作用 | 第24-25页 |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环境诱导的作用机制 | 第25-28页 |
·碳素/营养平衡假说 | 第25-26页 |
·生长/分化平衡假说 | 第26页 |
·最佳防御假说 | 第26-27页 |
·资源获得假说 | 第27-28页 |
4.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功能及应用 | 第28-32页 |
·次生代谢物对植物本身的作用 | 第28-32页 |
·植物通过次生代谢抵御不良物理环境 | 第28页 |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化学防御 | 第28-29页 |
·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 第29页 |
·植物间的化感作用 | 第29-32页 |
·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医药和工业原料 | 第32页 |
三. LEA综述 | 第32-39页 |
1. LEA蛋白的定位和性质 | 第32-34页 |
2. LEA蛋白结构、类型和功能 | 第34-38页 |
3. LEA蛋白表达调控 | 第38-39页 |
四. 结束语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0-65页 |
一. 逆境胁迫对崧蓝幼苗靛玉红含量的影响 | 第40-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无菌苗的栽培 | 第40页 |
·盐和ABA胁迫处理 | 第40页 |
·干旱胁迫处理 | 第40-41页 |
·冷胁迫处理 | 第41页 |
·靛玉红含量测定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第41页 |
·色谱条件 | 第4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1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41-4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2页 |
·加样回收率 | 第42-43页 |
·靛玉红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二. 崧蓝中LEA基因的克隆及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第45-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酶和试剂 | 第46页 |
2. 溶液的成分及配制 | 第46-47页 |
·总 RNA提取 | 第46页 |
·LB培养基 | 第46页 |
·SOB培养基 | 第46页 |
·SOC培养基 | 第46-47页 |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所需溶液 | 第47页 |
·5×甲醛凝胶电泳缓冲液 | 第47页 |
·RNA 10×Loading Buffer | 第47页 |
·20×SSC缓冲液 | 第47页 |
·20×SSPE缓冲液 | 第47页 |
·100×Denhardt试剂 | 第47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7-56页 |
·无菌苗的栽培和处理 | 第47-48页 |
·崧蓝幼苗总R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cDNA的制备 | 第49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49页 |
·PCR扩增 | 第49-50页 |
·目的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 第5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50-51页 |
·质粒提取、PCR及酶切验证 | 第51-53页 |
·崧蓝幼苗的逆境胁迫处理 | 第53页 |
·总RNA提取 | 第53页 |
·RNA电泳和转膜 | 第53-55页 |
·杂交 | 第55-5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崧蓝幼苗总RNA的提取 | 第56页 |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 第56-57页 |
·质粒 PCR和酶切验证 | 第57页 |
·DNA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57-61页 |
·Northern杂交 | 第61-62页 |
5. 讨论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