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
| 1.绪论 | 第1-14页 |
| ·生态环境补偿研究背景与概念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生态环境补偿的概念与内涵 | 第9-10页 |
| ·国内外生态环境补偿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 ·国外生态环境补偿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概况 | 第11-12页 |
| ·我国生态环境补偿面临的形势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概述 | 第12-14页 |
| 2.能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理论分析 | 第14-27页 |
| ·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14-15页 |
| ·发展的非均衡性理论 | 第15-16页 |
| ·外部性理论 | 第16-17页 |
| ·资源有偿使用理论 | 第17-18页 |
| ·生态环境补偿的原则 | 第18-20页 |
| ·环境责任补偿原则 | 第18-19页 |
| ·公平合理补偿原则 | 第19-20页 |
| ·生态环境补偿主体与补偿方式的分析 | 第20-25页 |
| ·补偿主体 | 第20-22页 |
| ·补偿方式 | 第22-24页 |
| ·补偿标准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27页 |
| 3.榆林能源开发区域基本现状 | 第27-31页 |
| ·开发区域范围及开发背景 | 第27页 |
| ·开发区域范围 | 第27页 |
| ·区域开发背景 | 第27页 |
|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 第27-31页 |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7-29页 |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29-30页 |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0-31页 |
| 4.榆林能源开发和生态破坏情况分析 | 第31-38页 |
| ·能源开发状况 | 第31-32页 |
| ·能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现状 | 第32-35页 |
|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 第32-33页 |
| ·水资源损失严重 | 第33页 |
| ·破坏植被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 第33-34页 |
| ·“三废”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 第34-35页 |
| ·生态环境引发的社会矛盾突出 | 第35页 |
| ·生态环境问题的能源开发影响分析 | 第35-38页 |
| ·能源开发缺乏科学指导 | 第35-36页 |
| ·开采方式不当,超设计能力开采 | 第36页 |
| ·生态环境治理责任落实不力 | 第36-37页 |
| ·补偿标准过低 | 第37-38页 |
| 5.榆林能源开发生态补偿体系构建 | 第38-47页 |
| ·榆林能源开发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 ·企业直接补偿严重不足 | 第38页 |
| ·税费设计不尽合理 | 第38-39页 |
| ·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面小量少 | 第39-40页 |
| ·榆林生态补偿需求分析 | 第40-44页 |
| ·生态保护资金需求 | 第40页 |
| ·企业生态补偿费测算 | 第40-43页 |
| ·政府财政补偿测算 | 第43-44页 |
| ·榆林生态环境补偿结构体系 | 第44-46页 |
| ·开征生态补偿费 | 第45页 |
| ·提高矿产资源税税率 | 第45-46页 |
| ·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 第46页 |
| ·加大政策和技术补偿 | 第46页 |
|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 第46-47页 |
| ·资金使用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 ·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 第47页 |
| 6.榆林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管理对策与研究 | 第47-52页 |
| ·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 | 第47-48页 |
| ·用法律手段保证能源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 ·用科技进步推进开发区建设节约型社会 | 第49-50页 |
| ·加大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第50-51页 |
|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 第51-52页 |
| 7.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 ·全文总结 | 第52页 |
|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52-54页 |
| 附图: | 第54-58页 |
| 附图1:榆林能源开发基地地理位置图 | 第54-55页 |
| 附图2:陕西省矿产资源综合等级区划图 | 第55-56页 |
| 附图3:榆林能源开发基地能源分布示意图 | 第56-57页 |
| 附图4:区域的未来示意图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