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 ·黄土丘陵沟壑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 ·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状况 | 第17-22页 |
| ·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页 |
|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18-20页 |
| ·生态基础脆弱 | 第18页 |
| ·资源承载过度 | 第18-19页 |
| ·生态治理方针和重点频繁变化 | 第19-20页 |
|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2-31页 |
| ·研究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规律 | 第22-26页 |
| ·构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 ·生态经济空间分异规律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 ·区域LUCC与生态响应机制分析方法 | 第26-31页 |
| ·缺水系数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 ·构建水分生态安全指数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空间分异规律 | 第31-49页 |
|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空间分异规律 | 第31-37页 |
| ·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 第31-34页 |
| ·地形及其复杂度的空间分异 | 第34页 |
|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 | 第34-36页 |
| ·气候资源与土壤资源综合潜力的空间分异 | 第36-37页 |
| ·研究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规律 | 第37-47页 |
|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 ·系统聚类分析 | 第37-40页 |
| ·模糊聚类分析与结果 | 第40-42页 |
|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42-47页 |
| ·研究区单元区的形成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研究 | 第49-61页 |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 第49-52页 |
|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 第49-50页 |
| ·LUCC结果 | 第50-52页 |
| ·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分析 | 第52-61页 |
|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 第52页 |
| ·缺水指数计算 | 第52-56页 |
| ·水分生态安全指数的构建与计算 | 第56-6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 ·生态及社会经济空间分异规律 | 第61页 |
| ·研究区生态及社会经济分区 | 第61-62页 |
|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 第62页 |
| ·研究区LUCC与区域水分盈亏响应机制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附表 | 第69-73页 |
| 附表1 研究区主要气象站点1960-2000年月平均温度 | 第69-71页 |
| 附表2 研究区主要气象站点1960-2000年月平均降水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