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2-7页 |
绪言 | 第7-14页 |
(一)中外学术界对早期在华新教传教士传教活动研究成果概述 | 第7-12页 |
一、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
二、西方学术界和宗教界的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二)国内外史界研究早期新教传教士文化传播活动存在的困难 | 第12页 |
(三)《中国丛报》的史学价值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12-14页 |
一、《中国丛报》的史学价值与史学界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二、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新教入华前的中国历史背景与早期传教士遭遇的传教困难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新教传教士来华前的中国历史背景 | 第14-18页 |
一、中国的宗教背景 | 第14-16页 |
二、中国人的世界观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遭遇的传教困难及原因分析 | 第18-27页 |
一、新教传教士早期在华传教活动概述 | 第18-20页 |
二、新教传教士在传教中所遭遇的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 第20-27页 |
第二章 对华教育活动的演进: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 | 第27-78页 |
第一节 早期新教传教士的对华教育活动 | 第27-36页 |
一、英华书院及南洋汉语学校 | 第27-29页 |
二、马礼逊学校及港澳地区其他学校 | 第29-36页 |
第二节 教育主张的演变 | 第36-50页 |
一、马礼逊与米怜论英华书院的教育观:中英文学交互拓展与传播基督教 | 第36-41页 |
二、理雅各等对马礼逊与米怜的英华书院办学模式的批判及其办学新思路的形成 | 第41-44页 |
三、从《中国丛报》考察传教士的中国教育观:以西方教育否定中国传统教育 | 第44-48页 |
四、马礼逊教育会的教育主张:引进西式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 | 第48-50页 |
第三节 教学重心的转移 | 第50-63页 |
一、语言教学重心的转移:从英华书院中英双语教学互重到马礼逊学校侧重英语教学 | 第50-60页 |
二、教学内容倾斜:从英华书院重视中英文化教育至马礼逊学校侧重人文科技教学 | 第60-63页 |
第四节 教育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 第63-78页 |
一、英华书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第63-67页 |
二、马礼逊学校西式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第67-74页 |
三、从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的办学经历看国人对西式教育的逐渐接受与认同 | 第74-78页 |
第三章 文字传道:以西方文明影响乃至改造中国 | 第78-146页 |
第一节 传教士论文字传道的作用与中国人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 第78-83页 |
一、马礼逊、米怜和裨治文论文字传道的作用 | 第78-80页 |
二、传教士论中国人接受文字传道已具备的基本条件 | 第80-83页 |
第二节 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中文著述 | 第83-137页 |
一、早期新教传教士的宗教著述 | 第87-94页 |
二、西方史地科技等知识引荐的目标演进与传播过程 | 第94-137页 |
第三节 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输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第137-146页 |
一、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形成 | 第137-144页 |
二、西方科技知识的输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 第144-146页 |
第四章 医务活动:从消除中国人的漠视到促传教促西方文明引进 | 第146-210页 |
第一节 马礼逊、郭雷枢、伯驾在实践中认知医务活动的作用 | 第146-154页 |
一、马礼逊、郭雷枢和伯驾的医务实践 | 第147-150页 |
二、中国民众对传教士及西人医务活动表现的积极主动态度 | 第150-154页 |
第二节 郭雷枢、伯驾和裨治文等医务传道方法述论 | 第154-164页 |
一、对以医务促传教活动的因由、目标及预期效果的探索与阐述 | 第154-159页 |
二、对医务传道活动工作思路的探索与阐述 | 第159-161页 |
三、对传教医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论述 | 第161-162页 |
四、郭雷枢、伯驾和裨治文等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成立及其宗旨的确定 | 第162-164页 |
第三节 伯驾美英游说之旅与当地社会的积极回应 | 第164-171页 |
一、美国基督教社团与医学界的积极回应 | 第165-167页 |
二、英国基督教社团与医学界的热情响应 | 第167-171页 |
第四节 从《中国丛报》等史料考察中国医务传道会的医务活动 | 第171-185页 |
一、伯驾与广州眼科医院 | 第172-177页 |
二、合信与澳门医院、香港医院及广州金利埠医院 | 第177-181页 |
三、其他医院的医务活动 | 第181-185页 |
第五节 医务传道活动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 第185-210页 |
一、伯驾医术述评 | 第186-189页 |
二、传教医生对中医的评述及其对西医人才的培养与西方医学的引进 | 第189-197页 |
三、医务过程中的传教活动:从伺机劝导到主动宣教 | 第197-206页 |
四、医务活动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与作用 | 第206-210页 |
结论 | 第210-218页 |
附录 | 第218-243页 |
附录1:马礼逊教育会章程 | 第218-220页 |
附录2:中国医务传道会章程 | 第220-221页 |
附录3:1842年马礼逊学校学生的2封信 | 第221-223页 |
附录4:1845年马礼逊学校学生的6篇作文 | 第223-231页 |
附录5:1807年至1870年新教传教大事记 | 第231-236页 |
附录6:《中国丛报》所载1807-1851年传教士名录 | 第236-241页 |
附录7:1807—1865年来华新教主要差会名录 | 第241-2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3-251页 |
后记 | 第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