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的分离和精制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0页 |
| ·大豆异黄酮概述 | 第8-12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及种类 | 第8-9页 |
| ·大豆异黄酮的天然分布 | 第9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理化性质 | 第9-11页 |
|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活性 | 第11-12页 |
| ·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 | 第12-26页 |
| ·初提方法 | 第12-19页 |
| ·原料 | 第12页 |
| ·提取方法 | 第12-19页 |
| ·分离纯化方法 | 第19-26页 |
| ·原料 | 第19页 |
| ·分离纯化方法 | 第19-26页 |
| ·大豆异黄酮水解 | 第26-27页 |
| ·丙二酰和乙酰基糖苷型异黄酮的水解 | 第26页 |
| ·葡萄糖苷型异黄酮的水解 | 第26页 |
| ·大豆异黄酮苷元的纯化方法 | 第26-27页 |
|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27页 |
| ·色谱法 | 第27-28页 |
|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 ·课题意义及国内外异黄酮产品开发现状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总大豆异黄酮的分离纯化 | 第30-54页 |
| ·静态吸附特性的考察 | 第31-37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31页 |
| ·吸附剂的预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7页 |
| ·乙醇含量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pH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温度对吸附等温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杂质竞争性吸附的影响 | 第36页 |
| ·温度对脱附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动态吸附特性的考察 | 第37-44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39-40页 |
| ·吸附剂的预处理及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 ·温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43页 |
| ·初始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动态解吸特性的考察 | 第44-47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 ·温度对洗脱曲线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乙醇含量对洗脱曲线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吸附剂的再生 | 第47-50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结晶 | 第50-52页 |
| ·原料与装置 | 第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糖苷型异黄酮的固定床水解初探 | 第54-61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54-55页 |
| ·仪器 | 第54-55页 |
| ·材料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 ·床层空隙率的测定 | 第56页 |
| ·单次平均停留时间的计算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 ·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60页 |
| ·溶剂及原料与溶剂比例的确定 | 第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异黄酮苷元的纯化 | 第61-67页 |
| ·除醇后冷水沉淀 | 第61-62页 |
| ·溶剂萃取 | 第62-66页 |
| ·原料和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 ·乙醚萃取 | 第63页 |
| ·乙酸乙酯萃取 | 第63-65页 |
| ·石油醚萃取 | 第65页 |
| ·氯仿萃取 | 第65页 |
| ·正己烷萃取 | 第65页 |
| ·各溶剂萃取效果比较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附录 异黄酮分析方法 | 第69-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