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透明代理的反垃圾邮件模型研究与实现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作者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电子邮件及反垃圾邮件技术概述 | 第16-27页 |
·电子邮件概述 | 第16-21页 |
·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电子邮件协议概述 | 第17-19页 |
·电子邮件结构解析 | 第19-20页 |
·邮件编码概述 | 第20-21页 |
·垃圾邮件概述 | 第21-22页 |
·垃圾邮件定义 | 第21页 |
·垃圾邮件发展历史 | 第21-22页 |
·反垃圾邮件技术概述 | 第22-26页 |
·现有反垃圾邮件技术及局限性 | 第22-26页 |
·反垃圾邮件技术发展趋势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贝叶斯邮件过滤算法及改进 | 第27-39页 |
·邮件预处理 | 第27-30页 |
·中文邮件分词 | 第27-28页 |
·去停用词 | 第28-29页 |
·特征词提取 | 第29-30页 |
·邮件向量化 | 第30页 |
·贝叶斯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朴素贝叶斯模型中的两种概率估计方法 | 第33-34页 |
·多变量贝努里事件模型 | 第33-34页 |
·多项式事件模型 | 第34页 |
·贝叶斯算法在邮件过滤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邮件训练 | 第35页 |
·邮件分类 | 第35-36页 |
·贝叶斯邮件过滤算法的改进 | 第36-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透明代理的反垃圾邮件模型分析与设计 | 第39-47页 |
·代理服务器理论 | 第39-40页 |
·应用代理 | 第39页 |
·透明代理 | 第39-40页 |
·应用代理与透明代理比较 | 第40页 |
·课题使用透明代理技术的优点 | 第40-41页 |
·透明代理相关技术 | 第41-42页 |
·NAT技术原理 | 第41-42页 |
·端口重定向 | 第42页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42-46页 |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 第42-43页 |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第43页 |
·系统功能分析 | 第43-44页 |
·系统的流程分析 | 第44-45页 |
·系统的概要设计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基于透明代理的反垃圾邮件模型的实现 | 第47-65页 |
·邮件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47-50页 |
·邮件预处理模块的实现 | 第47-48页 |
·邮件训练模块的实现 | 第48-49页 |
·邮件分类模块的实现 | 第49-50页 |
·反垃圾邮件主程序 | 第50页 |
·邮件代理模块 | 第50-61页 |
·报文处理主流程的实现 | 第50-55页 |
·邮件缓存的实现 | 第55-57页 |
·接收邮件检测结果的实现 | 第57-58页 |
·邮件动作的实现 | 第58-61页 |
·其他模块的实现 | 第61-62页 |
·管理员配置模块 | 第61页 |
·缓冲区模块 | 第61-62页 |
·部分重要的数据结构 | 第62-64页 |
·哈希表数据结构 | 第62页 |
·网络数据包结构 | 第62-63页 |
·邮件会话结构 | 第63-64页 |
·邮件信息结构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5-73页 |
·实验测试配置 | 第65页 |
·实验测试环境 | 第65-66页 |
·邮件分类实验 | 第66-70页 |
·实验评价标准 | 第66-67页 |
·邮件语料 | 第67页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7-70页 |
·代理功能测试 | 第70-72页 |
·功能测试 | 第70-71页 |
·性能测试 | 第71-72页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