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模式链路层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项目的实用价值 | 第11页 |
·项目背景 | 第11-14页 |
第二章 二次雷达简介 | 第14-22页 |
·二次雷达与一次雷达 | 第14-15页 |
·二次雷达的发展历史 | 第15页 |
·二次雷达的系统运作机理 | 第15-17页 |
·从传统二次雷达到单脉冲二次雷达 | 第17-19页 |
·S 模式二次雷达 | 第19-21页 |
·S 模式二次雷达的研制原因和改进方向 | 第19-20页 |
·S 模式二次雷达的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S 模式数据链通信格式 | 第22-31页 |
·飞行器地址格式 | 第22-23页 |
·询问格式和类型 | 第23-26页 |
·询问格式 | 第23-25页 |
·询问类型 | 第25-26页 |
·应答格式和类型 | 第26-28页 |
·应答格式 | 第26-27页 |
·应答类型 | 第27-28页 |
·S 模式数据链格式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SSR S 模式空地数据链接 | 第31-54页 |
·帧 | 第32-37页 |
·上行链路帧 | 第32-34页 |
·下行链路帧 | 第34-35页 |
·XDLP 帧处理 | 第35页 |
·GDLP 帧处理 | 第35-36页 |
·ADLP 帧处理 | 第36页 |
·优先级管理 | 第36-37页 |
·数据交换接口 | 第37-39页 |
·DTE ISO 8208 接口 | 第37页 |
·S 模式特殊服务接口 | 第37-38页 |
·ADLP/异频雷达收发机接口 | 第38页 |
·GDLP/S 模式查询者接口 | 第38-39页 |
·DCE 操作 | 第39页 |
·S 模式包层处理 | 第39-43页 |
·总体要求 | 第39-42页 |
·GDLP 缓冲要求 | 第39-40页 |
·信道数组 | 第40页 |
·接收准备好和接收没有准备好条件 | 第40-42页 |
·格式转换处理 | 第42页 |
·本地到 S 模式子网的包 | 第42-43页 |
·XDCE 操作 | 第43-47页 |
·SVC 呼叫建立和清除进程 | 第43-44页 |
·数据传输和中断进程 | 第44-46页 |
·SVC 流控制 | 第44-45页 |
·SVC 的中断进程 | 第45-46页 |
·接收准备好进程 | 第46页 |
·接收没有准备好进程 | 第46页 |
·重置进程 | 第46-47页 |
·拒绝进程 | 第47页 |
·S 模式特殊服务处理 | 第47-48页 |
·GDLP 的上行处理 | 第47-48页 |
·GDLP 的下行处理 | 第48页 |
·广播格式 | 第48页 |
·S 模式子网管理 | 第48-51页 |
·查询者链路测定功能 | 第48-50页 |
·对 DTE 的支持 | 第50页 |
·错误处理 | 第50-51页 |
·系统要求 | 第51-52页 |
·系统定时器 | 第51-52页 |
·数据完整性 | 第52页 |
·时序 | 第52页 |
·ADLP 时序 | 第52页 |
·GDLP 时序 | 第52页 |
·接口速率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S 模式数据链仿真 | 第54-59页 |
·仿真模型介绍 | 第55-56页 |
·仿真模块介绍 | 第56-57页 |
·数据生成模块 | 第56页 |
·帧处理模块 | 第56-57页 |
·格式转换模块 | 第57页 |
·DCE 模块 | 第57页 |
·XDCE 模块 | 第57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S 模式信号发生器设计 | 第59-74页 |
·DSP 相关特性简介 | 第59-64页 |
·片内存储器 | 第59-60页 |
·外部存储器接口 | 第60-62页 |
·EDMA 控制机制 | 第62-64页 |
·信号发生器结构设计 | 第64页 |
·DSP 外围接口逻辑和时序设计 | 第64-66页 |
·信号发生器软件设计 | 第66-71页 |
·S 模式信号发生器小结 | 第71-74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一 S 模式子网相关定义 | 第78-81页 |
附录二 DCE 状态转换中的操作 | 第81-83页 |
附录三 XDCE 状态转换中的操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