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药透皮制剂“乳炎克”的研制及初步药效学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 1.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 ·乳房炎的危害 | 第8页 |
| ·乳房炎的分类和症状 | 第8-9页 |
| ·分类 | 第8-9页 |
| ·症状 | 第9页 |
|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 | 第9-10页 |
| ·发病原因 | 第9-10页 |
| ·发病规律 | 第10页 |
| ·乳房炎的诊断 | 第10-11页 |
| ·临床型乳房检查 | 第10页 |
| ·隐性乳房炎的诊断 | 第10-11页 |
| ·中兽药乳治疗房炎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2. 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透皮吸收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 ·中药透皮剂的临床研究 | 第13页 |
|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新方法及新技术概况 | 第15-16页 |
| ·离子电渗法 | 第15页 |
| ·微乳技术 | 第15页 |
| ·β-环糊精包合法 | 第15页 |
| ·其它方法 | 第15-16页 |
| 3.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17-32页 |
| 试验一“乳炎克”制备工艺研究 | 第17-2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 ·仪器及药品 | 第17页 |
| ·仪器 | 第17页 |
| ·药品 | 第17页 |
| ·中药处方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考察因素 | 第17-18页 |
| ·制备方法及考察指标 | 第18-20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 3. 分析讨论 | 第21-22页 |
| 试验二 “乳炎克”体外透皮实验研究 | 第22-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 ·仪器、药品及材料 | 第22页 |
| ·仪器 | 第22页 |
| ·药品 | 第22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 ·离体奶牛皮的制备 | 第22页 |
| ·渗透扩散装置 | 第22-23页 |
| ·接受液的选用 | 第23-24页 |
|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27页 |
| ·阳性对照品的制备 | 第24页 |
| ·阴性对照品的制备 | 第24页 |
| ·专属性试验 | 第24-25页 |
| ·扫描条件 | 第25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5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25-26页 |
| ·同板精密度实验 | 第25页 |
| ·异板精密度实验 | 第25-26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26页 |
| ·均匀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 ·实验步骤及结果 | 第27页 |
| 3 分析讨论 | 第27-28页 |
| 试验三 “乳炎克”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 | 第28-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 ·仪器、药品及材料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药品 | 第28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8-29页 |
| ·药液的制备 | 第29页 |
| ·药敏片的制备 | 第29页 |
| ·细菌悬液的制备 | 第29页 |
|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0页 |
| 4. 分析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32-33页 |
| 1. 总结 | 第32页 |
| 2. 展望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 致谢 | 第38-39页 |
| 附图 | 第39-46页 |
| 附表 | 第46-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