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红山嘴油田中三叠统克下组沉积相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1 引言第7-17页
   ·研究来源、目的及意义第7页
   ·研究历史及现状第7-14页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7-13页
     ·研究区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3-14页
   ·技术原理及工作路线第14页
   ·主要工作量第14-15页
   ·主要认识及成果第15-17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7-27页
   ·油田地理概况第17页
   ·地质特征第17-25页
     ·构造特征第17-18页
     ·地层第18-20页
     ·储集层特征第20-23页
     ·流体性质及分布第23-25页
   ·油田开发简况第25-26页
   ·存在的地质问题第26-27页
3 单层油砂体细分与对比第27-39页
   ·单层油砂体细分第27-31页
     ·细分单层油砂体的基本原则第27-28页
     ·细分单层油砂体的基本方法第28-30页
     ·细分单层油砂体的结果第30-31页
   ·单层油砂体对比第31-39页
     ·单层油砂体对比的原则第31页
     ·单层油砂体对比的方法第31-37页
     ·单层油砂体对比的结果第37-39页
4 岩相划分第39-55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39页
   ·沉积旋回分析第39-41页
   ·沉积韵律分析第41-43页
   ·沉积构造分析第43-45页
     ·层理构造第43-44页
     ·冲刷充填构造第44页
     ·搅混构造第44-45页
     ·沉积成因缝第45页
     ·植物化石第45页
   ·沉积结构分析第45-46页
     ·岩石组构特征第45-46页
     ·矿物岩石成分第46页
   ·粒度分析第46-50页
   ·建立岩相模式第50-55页
     ·洪积扇岩相模式建立第50-52页
     ·辫状河流岩相模式建立第52-55页
5 测井划相第55-66页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5-56页
   ·研究区测井划相的基本步骤第56页
   ·测井曲线要素分析第56-60页
     ·幅度第56-57页
     ·形态第57-58页
     ·顶底接触关系第58-59页
     ·曲线的光滑度第59-60页
   ·岩电关系研究第60-61页
     ·岩电关系研究方法第60-61页
     ·岩性与电性对应关系第61页
   ·建立测井曲线相模式第61-66页
     ·研究方法第61-62页
     ·洪积扇测井相模式建立第62-63页
     ·辫状河流测井相模式建立第63-66页
6 单剖面沉积相分析第66-72页
   ·0221井克下组沉积相分析第66-67页
   ·红48井克下组沉积相分析第67-69页
   ·红4井克下组沉积相分析第69-72页
7 单层油砂体平面微相展布第72-77页
   ·研究区纵向沉积变迁规律第72页
     ·早期S_7~5沉积层序第72页
     ·中期S_7~4-S_7~1沉积层序第72页
     ·晚期S_6沉积层序第72页
   ·沉积微相展布第72-77页
     ·S_7~5层沉积微相展布第72-73页
     ·S_7~4层沉积微相展布第73-74页
     ·S_7~3时层沉积微相展布第74-75页
     ·S_7~2层沉积微相展布第75-76页
     ·S_6层沉积微相展布第76-77页
结论与建议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附图第79-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图版说明第96-98页
图版第98-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CD工艺在电源管理IC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