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战斗传统”剧的发展演变 | 第11-25页 |
第一节 批判“四人帮”(1979-1980) | 第11-16页 |
第二节 歌颂新人新事(1981-1982)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回归政治主题(1983-1984) | 第18-21页 |
第四节 走向多元状态(1985-1989)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夹缝中生存的另类剧作 | 第25-39页 |
第一节 话剧选材的多样化 | 第25-31页 |
一 新题材的涌现 | 第27-29页 |
二 “85 新潮”下的自由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话剧艺术形式的革新 | 第31-39页 |
一 早期的探索(1979-1985) | 第34-37页 |
二 后期的深化(1986-1989)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对几部话剧作品的理论争鸣 | 第39-57页 |
第一节 歌颂与暴露 | 第39-45页 |
一 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 | 第40-42页 |
二 对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定 | 第42-43页 |
三 对《小井胡同》、《红白喜事》和《W.M<我们>》的论争 | 第43-45页 |
第二节 道德与爱情 | 第45-51页 |
一 对爱情描写的规定 | 第46-48页 |
二 白峰溪的《明月初照人》 | 第48-51页 |
第三节 高行健的探索剧作 | 第51-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剧本》中的话剧作品研究的意义 | 第57-62页 |
第一节 展示80 年代话剧发展概况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记录民生世相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无意中展示的《剧本》特色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