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工程项目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1-14页 |
| ·国内学者的研究 | 第14-16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思路 | 第17-21页 |
|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第17-18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1页 |
|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9页 |
| ·公共工程项目概述 | 第23-24页 |
| ·公共工程项目的概念 | 第23-24页 |
| ·公共工程项目的特点 | 第24-25页 |
| ·公共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 第25-27页 |
| ·政府主导模式 | 第25页 |
| ·融资代建制模式 | 第25-26页 |
| ·混合制模式 | 第26-27页 |
| ·公众参与概述 | 第27-29页 |
| ·公众参与的概念 | 第27页 |
| ·公众参与的特点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公共工程项目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第29-38页 |
| ·公共工程公众参与的依据 | 第29-31页 |
| ·利益相关者概念 | 第29页 |
| ·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29-31页 |
| ·公共工程项目公众参与的意义 | 第31-32页 |
| ·我国公共工程项目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32-35页 |
| ·我国公众参与的发展 | 第32-33页 |
| ·案例分析 | 第33-34页 |
| ·公共工程公众参与不足的社会后果分析 | 第34-35页 |
| ·公共工程项目公众参与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 第35-38页 |
| ·体制原因 | 第35页 |
| ·法律原因 | 第35-36页 |
| ·技术原因 | 第36页 |
| ·主观认识原因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改善我国公共工程项目公众参与的途径 | 第38-62页 |
| ·当前强化公共工程公众参与的有利条件 | 第38-39页 |
| ·完善法律保障公众参与 | 第39-41页 |
| ·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 | 第40页 |
| ·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化建设 | 第40-41页 |
| ·保障公众主动参与程序 | 第41页 |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 第41-43页 |
| ·变管理为服务,分权于社会 | 第41-42页 |
|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 第42-43页 |
| ·完善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 第43页 |
| ·完善公众参与方法和技术 | 第43-48页 |
| ·公众参与的设计 | 第43-45页 |
| ·几种常用的参与方法 | 第45-48页 |
| ·加强第三部门的参与 | 第48-52页 |
| ·国外公共项目中第三部门的参与 | 第48-50页 |
| ·第三部门在公共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 第50-52页 |
| ·加强评估和效益分析 | 第52-62页 |
| ·加强公众参与的评估 | 第52-57页 |
| ·公众参与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57-62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