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新产品开发与设计 | 第10-15页 |
1.1 新产品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1 “新”的含义 | 第10页 |
1.1.2 新产品的类型 | 第10-11页 |
1.2 新产品开发的过程 | 第11-12页 |
1.3 模糊前端(Fuzzy Front End) | 第12-13页 |
1.4 产品设计类型 | 第13-15页 |
2 模糊前端的过程模型 | 第15-25页 |
2.1 阶段—关卡(Stage-Gate)模型 | 第15-19页 |
2.2 模糊前端的阶段—关卡 | 第19-22页 |
2.2.1 产生概念 | 第19-20页 |
2.2.2 选择概念 | 第20-21页 |
2.2.3 改进规范 | 第21-22页 |
2.3 模糊前端的新概念开发模型 | 第22-25页 |
3 模糊前端问题的本质 | 第25-29页 |
3.1 关于企业模糊前端问题的调查 | 第25-26页 |
3.2 不同类型产品的模糊前端 | 第26-29页 |
3.2.1 递增性产品的模糊前端 | 第27页 |
3.2.2 平台性产品的模糊前端 | 第27-28页 |
3.2.3 突破性产品的模糊前端 | 第28-29页 |
4 解决模糊前端问题的方法、技术 | 第29-50页 |
4.1 并行工程(CE) | 第29-35页 |
4.1.1 并行工程(CE)的定义 | 第29页 |
4.1.2 传统工程和并行工程的比较 | 第29-31页 |
4.1.3 并行工程的优势 | 第31-32页 |
4.1.4 并行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32-33页 |
4.1.5 知识工程和质量功能展开对并行工程的支持 | 第33页 |
4.1.6 集合并行工程(SBCE) | 第33-35页 |
4.2 知识工程(KBE) | 第35-41页 |
4.2.1 知识工程(KBE)的定义 | 第35-36页 |
4.2.2 知识工程的原理 | 第36-38页 |
4.2.3 知识工程在模糊前端的应用 | 第38-40页 |
4.2.4 知识工程的优势和局限 | 第40-41页 |
4.3 质量功能展开(QFD) | 第41-50页 |
4.3.1 质量功能展开(QFD)的定义 | 第42页 |
4.3.2 质量功能展开方法 | 第42-45页 |
4.3.3 质量功能展开的优势 | 第45-46页 |
4.3.4 质量功能展开矩阵在模糊前端的应用 | 第46-48页 |
4.3.5 在并行工程环境下质量功能展开的工作流 | 第48-50页 |
5 解决模糊前端问题的商业工具软件 | 第50-55页 |
5.1 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ICAD | 第50-51页 |
5.1.1 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性能 | 第50-51页 |
5.1.2 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 第51页 |
5.2 Pro/ENGINEER概念和工业设计 | 第51-52页 |
5.2.1 Pro/ENGINEER的性能 | 第52页 |
5.2.2 Pro/ENGINEER的应用案例 | 第52页 |
5.3 自适应建模语言AML | 第52-53页 |
5.3.1 自适应建模语言的性能 | 第53页 |
5.3.2 自适应建模语言的应用 | 第53页 |
5.4 联合智能的产品环境FIPER | 第53-55页 |
5.4.1 FIPER的性能 | 第54页 |
5.4.2 FIPER的应用 | 第54-55页 |
6 论文总结及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点 | 第55-56页 |
6.2 展望未来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