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青岛近代政经脉络与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 第19-34页 |
·青岛概略 | 第19-23页 |
·城市地理 | 第19-20页 |
·青岛之名与青岛之市 | 第20页 |
·历史沿革 | 第20-23页 |
·德国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 | 第23-25页 |
·以间谍方式考察中国 | 第23-24页 |
·以外交谈判的方式侵占胶州湾 | 第24-25页 |
·行政机构的演变 | 第25-30页 |
·清廷建置时期 | 第26-27页 |
·德国侵占时期 | 第27-28页 |
·日本首次侵占时期 | 第28页 |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 | 第28-29页 |
·南京政府执政时期 | 第29页 |
·日本再次侵占时期 | 第29-30页 |
·国民政府执政时期 | 第30页 |
·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 第30-34页 |
第三章 青岛近代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形成(1891—1914) | 第34-51页 |
·清廷建置,防务规划与筑房修路 | 第34-36页 |
·建兵营炮台——防御体系的建构 | 第34-35页 |
·修筑码头——军事海港的形成 | 第35页 |
·筑房修路——商业模式的营造 | 第35-36页 |
·德国侵占,近代城市规划的导入与殖民主义规划的形成 | 第36-51页 |
·《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 | 第38-40页 |
·《青岛城市规划》 | 第40-47页 |
·《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 第47-51页 |
第四章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成熟与规划制度的确立(1914—1938) | 第51-62页 |
·日本首次侵占,德国规划模式的继承与扩张规划的展开 | 第51-53页 |
·北洋政府执政,德日规划的延续与规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 第53-55页 |
·南京政府执政,城市规划的兴盛与规划制度的确立 | 第55-62页 |
·胡若愚任市长期间 | 第55页 |
·沈鸿烈任市长期间 | 第55-62页 |
第五章 战争下的青岛近代城市规划(1938—1949) | 第62-68页 |
·日本再次占领,区域规划的开展与殖民主义规划的崩溃 | 第62-66页 |
·《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 | 第62-64页 |
·《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 | 第64-65页 |
·公共交通方面 | 第65-66页 |
·城市管理方面 | 第66页 |
·国民政府执政,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搁浅 | 第66-68页 |
第六章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 第68-76页 |
·城市规划的定位 | 第68-69页 |
·城市性质 | 第68-69页 |
·城市规模 | 第69页 |
·城市规划手法 | 第69-74页 |
·城市选址 | 第70页 |
·城市功能分区 | 第70页 |
·交通用地规划 | 第70-72页 |
·行政区和绿化广场规划 | 第72页 |
·工业用地规划 | 第72-73页 |
·规划资金 | 第73-74页 |
·青岛的城市化与近代化 | 第74-76页 |
·近代城市化 | 第74页 |
·城市近代化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6-78页 |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考察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附录1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文献目录 | 第78-82页 |
附录2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大事记 | 第82-85页 |
附录3 青岛母市计划纲要 | 第85-87页 |
附录4 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纲要 | 第87-88页 |
附录5 青岛近代主要条约及法令 | 第88-94页 |
附录6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