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1. 1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1. 2 导流叶片的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1. 3 三维数学模型以及物理模型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 4 导流叶片的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 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数学模型 | 第13-28页 |
2. 1 水流数学模型 | 第13-22页 |
2. 1. 1 三维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 第13-14页 |
2. 1. 2 紊流模型 | 第14-16页 |
2. 1. 3 广义曲线坐标下的三维运动方程 | 第16-19页 |
2. 1. 4 模型边界条件 | 第19-21页 |
2. 1. 5 内外模式的衔接 | 第21-22页 |
2. 2 泥沙数学模型 | 第22-27页 |
2. 2. 1 控制方程 | 第23页 |
2. 2. 2 底部剪切力的计算 | 第23-24页 |
2. 2. 3 非粘性沙的再悬浮 | 第24-26页 |
2. 2. 4 非粘性泥沙的沉积 | 第26-27页 |
2. 2. 5 非粘性泥沙河床护面层 | 第27页 |
2. 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单向流情况下导流叶片近体水沙数值模拟 | 第28-60页 |
3. 1 单叶片 | 第28-51页 |
3. 1. 1 Marelius和Sinha试验的叙述 | 第28-30页 |
3. 1. 2 河床粗糙高度的确定 | 第30页 |
3. 1. 3 网格生成 | 第30-31页 |
3. 1. 4 导流叶片在水流攻角为40度及入水深度为0. 3时的流速验证 | 第31-41页 |
3. 1. 5 水流攻角对导流叶片附近泥沙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41-44页 |
3. 1. 6 确定最佳水流攻角的另一种方法 | 第44-45页 |
3. 1. 7 导流叶片挡水高度对叶片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3. 1. 8 水槽水平切面流速分布 | 第47-48页 |
3. 1. 9 河床的变化 | 第48-50页 |
3. 1. 10 导流叶片引起的河床剪切力 | 第50-51页 |
3. 2 双叶片 | 第51-58页 |
3. 2. 1 导流叶片不同间距对底床泥沙的影响 | 第52-54页 |
3. 2. 2 双导流叶片流场 | 第54-58页 |
3. 3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往复流情况下导流叶片近体水沙数值模拟 | 第60-79页 |
4. 1 单叶片在一个潮周期的流速分布 | 第60-65页 |
4. 2 单叶片在不同水流攻角下对底床泥沙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65-67页 |
4. 3 导流叶片在往复流情况下引起的河床剪切力 | 第67-68页 |
4. 4 不同间距下双叶片对底床泥沙导流能力的影响 | 第68-69页 |
4. 5 双叶片在一个潮周期表、中和底层的流速分布 | 第69-74页 |
4. 6 单向流与往复流所引起的河床剪切力的比较 | 第74-75页 |
4. 7 单向流与往复流对底床泥沙的冲淤状况比较 | 第75-78页 |
4. 8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5. 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79页 |
5. 2 建议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