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 第1-17页 |
(一) 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的起源 | 第10-13页 |
1.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0-11页 |
2. 金融控股公司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 第11页 |
3. 金融控股公司是创新与管制博弈的结果 | 第11-13页 |
(二)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背景及制度基础 | 第13-17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 | 第17-24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分析 | 第18-21页 |
1.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类型与特点 | 第19-20页 |
2. 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类型与特点 | 第20-21页 |
(三)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 第21-24页 |
1. 由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21-22页 |
2. 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独资或合资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22页 |
3. 由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22-23页 |
4. 由地方政府对所属地方金融机构重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 第23-24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与风险考量 | 第24-30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 | 第24-26页 |
1.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 第24页 |
2. 协同效应 | 第24-25页 |
3. 风险分散 | 第25页 |
4. 业务多元化 | 第25-26页 |
5. 合并报表、合理避税 | 第26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 第26-30页 |
四、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与发展 | 第30-50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国际监管 | 第30-36页 |
1.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现代化 | 第30-31页 |
2. 日本金融大爆炸以来的金融监管立法演变 | 第31-32页 |
3. 德国金融监管体制自由化趋向 | 第32-34页 |
4. 国际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趋同化的成果 | 第34-36页 |
(二)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36-40页 |
1. 一元化混业监管模式——集中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2. 多元化分业监管体制——主监管模式 | 第37-40页 |
(三)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框架的设计 | 第40-43页 |
(四)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要内容 | 第43-50页 |
1. 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标准 | 第43-44页 |
2. 建立有效的集团整体资本充足情况监管机制 | 第44-46页 |
3. 建立内部交易与风险集中的处置机制 | 第46-47页 |
4.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47页 |
5. 建立对管理层实施任职资格的审查机制 | 第47页 |
6. 建立健全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47-48页 |
7. 金融集团监管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48-50页 |
五、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制度构建 | 第50-57页 |
(一)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法律控制问题 | 第50-51页 |
1. 法律界定不清楚 | 第50页 |
2. 对现行分业经营体制构成挑战 | 第50页 |
3.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 第50-51页 |
4. 集团成员间风险传播 | 第51页 |
5. 公开信息与真实情况可能有较大出入 | 第51页 |
6. 集团成员的决策自主问题 | 第51页 |
(二) 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制度 | 第51-57页 |
1. 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52-53页 |
2. 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模式选择 | 第53-54页 |
3. 赋予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主体资格 | 第54页 |
4. 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 第54-55页 |
5. 完善配套法制环境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