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目的和依据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会计舞弊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2.2 会计操纵问题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2.3 相关的治理对策研究 | 第18-22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理论层面再认识会计舞弊 | 第22-23页 |
1.3.2 技术层面识别会计舞弊 | 第23页 |
1.3.3 全文的研究框架设计 | 第23-24页 |
2 会计舞弊情境模型的建立 | 第24-32页 |
2.1 舞弊行为中的社会认知 | 第24-25页 |
2.2 情境模型概述 | 第25-26页 |
2.3 会计舞弊与情境模型 | 第26-27页 |
2.4 会计舞弊的情境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2.4.1 会计舞弊所属的时空框架 | 第27-28页 |
2.4.2 内、外部动机是引发会计舞弊的结构线索 | 第28-29页 |
2.4.3 会计舞弊情境模型中的运行规则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2页 |
3 会计舞弊识别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32-43页 |
3.1 会计舞弊理论模型——三元素理论 | 第32-36页 |
3.1.1 来自SASNo.99的启示 | 第32-33页 |
3.1.2 会计舞弊三元素论的提出 | 第33-36页 |
3.2 基于三元素理论的复合型识别技术 | 第36-39页 |
3.2.1 选取财务指标作为研判的基石 | 第36页 |
3.2.2 构造组合识别模型 | 第36-37页 |
3.2.3 以三元素特征为核心信号 | 第37页 |
3.2.4 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 第37-39页 |
3.3 会计舞弊识别机制框架设计初步 | 第39-42页 |
3.3.1 构建会计舞弊识别系统 | 第39-41页 |
3.3.2 智能化设计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识别技术(1)——基于三元素理论的识别模式 | 第43-74页 |
4.1 诱发舞弊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 第43-47页 |
4.1.1 企业外部特征为制约会计信息质量 | 第43-45页 |
4.1.2 内部财务状况主导会计信息质量 | 第45-47页 |
4.2 诱发因素的识别方式 | 第47-49页 |
4.2.1 舞弊风险信号指示 | 第47页 |
4.2.2 指标度量收益质量 | 第47-49页 |
4.3 舞弊机会的定性分析 | 第49-51页 |
4.3.1 控制环节 | 第49-50页 |
4.3.2 管理当局的诚信度及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4.4 检测舞弊机会的指标体系 | 第51-66页 |
4.4.1 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 第51-55页 |
4.4.2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55-60页 |
4.4.3 公司治理结构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60-66页 |
4.5 舞弊手段的技术性分析 | 第66-70页 |
4.5.1 显性操纵收益的识别 | 第66-67页 |
4.5.2 隐性利润操纵型资产重组识别 | 第67-69页 |
4.5.3 其他手段调节利润 | 第69-70页 |
4.6 属性数学测度舞弊手段 | 第70-74页 |
4.6.1 属性数学的概述 | 第70页 |
4.6.2 建立舞弊手段属性测度的指标体系 | 第70-72页 |
4.6.3 属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5 识别技术(2)——综合模式 | 第74-90页 |
5.1 组合识别模型 | 第74-78页 |
5.1.1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一 | 第74-76页 |
5.1.2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二 | 第76-77页 |
5.1.3 会计舞弊识别模型三 | 第77页 |
5.1.4 组合模型的实现 | 第77-78页 |
5.2 特征指标识别模式 | 第78-80页 |
5.2.1 异常波动指标分析 | 第78-79页 |
5.2.2 大报表的勾稽关系显示端倪 | 第79-80页 |
5.3 综合指标识别模式 | 第80-90页 |
5.3.1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0-86页 |
5.3.2 基于加权平方和法的综合识别 | 第86-90页 |
6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