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6-27页 |
第一章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合成及基础性质研究 | 第27-57页 |
1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7-4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合成 | 第29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表征 | 第29-30页 |
·共聚物溶液胶凝温度测定 | 第30页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聚合反应的机理 | 第30-31页 |
·合成工艺考察 | 第31-33页 |
·粗产物后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鉴别 | 第34-37页 |
·共聚物溶液的相转变温度 | 第37-43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理化性质 | 第43-45页 |
2 PLGA-PEG-PLGA共聚物的流变学研究 | 第45-50页 |
·仪器 | 第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页 |
·共聚物溶液流变性质的表征 | 第46页 |
·共聚物溶液相转变过程的表征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共聚物溶液的相转变过程 | 第46-47页 |
·共聚物溶液的流变性质 | 第47-49页 |
·共聚物溶液的粘度 | 第49-50页 |
3 PLGA-PEG-PLGA共聚物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稳定性研究 | 第50-5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0-54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0-52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54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的稳定性 | 第5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二章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安全性评价及体内外降解研究 | 第57-67页 |
1 PLGA-PEG-PLGA共聚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57-61页 |
·材料与动物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溶液的配制 | 第58页 |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第58页 |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 | 第58页 |
·植入试验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第58-59页 |
·小鼠最大耐受量试验 | 第59页 |
·共聚物的组织相容性 | 第59-61页 |
2 PLGA-PEG-PLGA共聚物的体内外降解的研究 | 第61-64页 |
·材料与动物 | 第61-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质量损耗的测定 | 第62页 |
·共聚物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体外降解 | 第62-64页 |
·体内降解 | 第64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第三章 PLGA-PEG-PLGA共聚物对难溶性药物增溶的研究 | 第67-77页 |
1 仪器与试剂 | 第6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69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对吲哚美辛的增溶作用 | 第69-70页 |
·吲哚美辛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69-70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对吲哚美辛的增溶实验 | 第70页 |
·共聚物对布洛芬、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的增溶作用 | 第70-71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0-71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71-74页 |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71-73页 |
·PLGA-PEG-PLGA对药物增溶的研究 | 第73-74页 |
·不同载药方法对增溶效率的影响 | 第73页 |
·PLGA-PEG-PLGA共聚物对不同药物的增溶作用 | 第73-7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四章 PLGA-PEG-PLGA共聚物凝胶中药物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77-97页 |
1 仪器、试剂与药品 | 第77-7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8-80页 |
·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79页 |
·吲哚美辛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页 |
·氟尿嘧啶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页 |
·蜂毒多肽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8-79页 |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79页 |
·载药凝胶的制备 | 第79-80页 |
·凝胶体外溶蚀 | 第80页 |
·药物体外释放 | 第80页 |
·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鉴别 | 第8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4页 |
·共聚物浓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80-81页 |
·药物性质对释放的影响 | 第81-84页 |
·丙交酯/乙交酯比例对凝胶溶蚀和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84-85页 |
·药物从PLGA-PEG-PLGA共聚物和ReGel中释放的比较 | 第85-86页 |
·BVP与共聚物相互作用的鉴别 | 第86-90页 |
·X射线衍射研究 | 第86-87页 |
·红外光谱研究 | 第87-90页 |
·BVP与共聚物的相互作用对凝胶溶蚀和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90-92页 |
·载药量对药物释放和凝胶溶蚀的影响 | 第92-9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五章 注射用白介素-2温敏型缓释凝胶的体内外评价 | 第97-116页 |
1 仪器、试剂与药品 | 第98-9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体外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99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9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 | 第99页 |
·体内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99-100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9页 |
·精密度与准确度 | 第99-100页 |
·载药凝胶的制备 | 第100页 |
·rhIL-2体外释放实验 | 第100页 |
·rhIL-2活性测定 | 第100-101页 |
·SDS-聚丙烯酰胺(SDS-PAGE)电泳测定 | 第101页 |
·样品溶液配制 | 第101页 |
·凝胶配制 | 第101页 |
·电泳 | 第101页 |
·染色与固定 | 第101页 |
·皮下注射rhIL-2缓释凝胶和溶液的血药浓度测定 | 第101-102页 |
·实验动物 | 第101页 |
·给药与血清样品采集 | 第101-102页 |
·药动学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2页 |
·rhIL-2的分析方法 | 第102页 |
·rhIL-2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102-107页 |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102-103页 |
·rhIL-2从凝胶中的释放 | 第103-104页 |
·rhIL-2的生物活性 | 第104-105页 |
·SDS-PAGE电泳 | 第105-107页 |
·rhIL-2缓释凝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研究 | 第107-109页 |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IVIVC) | 第109-11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注射用白介素-2温敏型缓释凝胶的药效学评价 | 第116-121页 |
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11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6-117页 |
·实验动物 | 第116页 |
·rhIL-2制剂的制备 | 第116-117页 |
·接种 | 第117页 |
·分组与给药 | 第117页 |
·检测指标 | 第11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19页 |
·rhIL-2缓释制剂的治疗效果 | 第117-119页 |
·rhIL-2的治疗方案 | 第11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全文结论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图 | 第12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