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1.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生态安全的基本特征 | 第18-20页 |
3.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4.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 第23-26页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6-30页 |
1.研究主题 | 第26页 |
2.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3.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资料来源 | 第28-29页 |
5.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四、主要特点与创新 | 第30-31页 |
1.本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30页 |
2.本研究的创新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基本认识 | 第31-39页 |
一、基于生态过程的生态安全研究 | 第31页 |
二、生态安全研究的尺度 | 第31-33页 |
1.尺度 | 第31-32页 |
2.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单元 | 第32页 |
3.景观尺度是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适宜空间尺度 | 第32-33页 |
三、生态安全研究中的尺度转换 | 第33-34页 |
四、生态安全研究的基本参照系 | 第34-36页 |
1.基本参照系是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 | 第34-35页 |
2.基本参照系的结构 | 第35-36页 |
五、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 | 第36-37页 |
1.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 | 第36-37页 |
2.基于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生态安全研究结构 | 第37页 |
六、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 | 第37-39页 |
1.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实现生态安全 | 第37-38页 |
2.生态安全研究是生态恢复研究的重要基础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参照系 | 第39-55页 |
一、当前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标准 | 第39-42页 |
1.当前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9-40页 |
2.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0页 |
3.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 | 第40-42页 |
二、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基本参照系 | 第42-44页 |
1.建立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基本参照系的依据 | 第42-43页 |
2.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基本参照系的结构 | 第43-44页 |
三、区域景观生态承载力 | 第44-50页 |
1.承载力的概念与发展 | 第44-45页 |
2.生态承载力与景观格局的相互影响 | 第45页 |
3.景观生态承载力 | 第45-50页 |
四、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50-55页 |
1.景观安全格局 | 第50-52页 |
2.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第52-55页 |
第四章 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时空动态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55-66页 |
一、景观格局的时空分析 | 第55-59页 |
1.景观空间格局 | 第55-56页 |
2.景观变化动态与模拟 | 第56-59页 |
二、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生态安全时空动态研究 | 第59-64页 |
1.景观格局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 第59-61页 |
2.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区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研究方法 | 第61-64页 |
三、景观尺度上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64-66页 |
1.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 第64-65页 |
2.景观生态安全指数 | 第65页 |
3.区域生态风险指数与生态安全指数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重点实验区的区域特征与研究技术基础 | 第66-79页 |
一、重点实验区的区域特征 | 第66-74页 |
1.重点实验区概述 | 第66页 |
2.陕北风沙草滩区的特征 | 第66-72页 |
3.重点实验区的特征 | 第72-74页 |
4.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74页 |
二、本研究的技术基础 | 第74-79页 |
1.对区域沙质荒漠化特征的辨识 | 第74-75页 |
2.遥感影像解译方法与结果 | 第75-77页 |
·S技术与CA模型综合运用 | 第77页 |
4.景观栅格单元尺度 | 第77-79页 |
第六章 重点实验区的生态压力与状态评价 | 第79-107页 |
一、榆阳区景观类型与格局特征 | 第79-84页 |
1.景观类型划分 | 第79-81页 |
2.景观格局分析 | 第81-84页 |
二、榆阳区的生态压力 | 第84-91页 |
1.沙质荒漠化面积的数量变化 | 第84页 |
2.沙质荒漠化的空间变动特征 | 第84-85页 |
3.榆阳区生态压力 | 第85-91页 |
三、榆阳区生态安全状态评价 | 第91-107页 |
1.景观压力指数 | 第91-92页 |
2.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指数 | 第92-95页 |
3.景观格局风险指数 | 第95-96页 |
4.景观格局动态风险指数 | 第96-98页 |
5.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98-107页 |
第七章 基于GEOCA的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安全预测 | 第107-116页 |
一、CA模型与景观变化过程模拟基础 | 第107-109页 |
1.CA模型与经典景观过程模型具有相似性 | 第107页 |
2.扩展的CA模型—GEOCA | 第107-108页 |
3.基于约束条件的CA模型 | 第108-109页 |
二、榆阳区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安全评价 | 第109-116页 |
1.转换规则条件 | 第109-112页 |
2.模拟结果 | 第112页 |
3.模拟结果分析 | 第112-116页 |
第八章 生态安全阈值确定方法探讨 | 第116-124页 |
一、生态安全阈值的概念 | 第116页 |
二、生态安全阈值确定方法 | 第116-118页 |
1.各种阈值确定方法 | 第116-117页 |
2.当前生态安全阈值确定方法 | 第117-118页 |
三、榆阳区生态安全阈值确定 | 第118-124页 |
1.阈值确定的基本思路 | 第118页 |
2.景观聚类分析 | 第118-120页 |
3.景观聚类与生态安全指数分析 | 第120-121页 |
4.不同栅格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特征 | 第121-122页 |
5.基于生态安全指数阈值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122页 |
6.区域生态安全状态确定 | 第122-124页 |
第九章 区域生态安全响应评价与生态恢复建议 | 第124-131页 |
一、本研究中人文社会响应评价的思路 | 第124-125页 |
二、从文化的视角对区域生态安全响应的评价 | 第125-128页 |
三、面向生态安全的景观生态文化建设 | 第128-129页 |
四、榆阳区生态恢复的重点措施建议 | 第129-131页 |
第十章 总结 | 第131-13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3-149页 |
附录 | 第149-160页 |
附图1-6 | 第149-155页 |
附表1 | 第155-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活动与研究成果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