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3页 |
| ·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7页 |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 ·晚震旦世–奥陶纪被动陆缘盆地阶段 | 第14页 |
| ·志留纪–中泥盆世周缘前陆盆地阶段 | 第14页 |
|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克拉通边缘拗陷和克拉通裂谷阶段 | 第14页 |
| ·晚二叠世–三叠纪弧后前陆盆地阶段 | 第14-15页 |
| ·侏罗纪–古近纪伸展盆地阶段 | 第15页 |
| ·新近纪–第四纪前陆盆地阶段 | 第15页 |
| ·不整合面的划分 | 第15-17页 |
| 第3章 主要构造期古地貌恢复 | 第17-28页 |
| ·古地貌概念及恢复意义 | 第17-18页 |
| ·古地貌恢复 | 第18-28页 |
|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划分原则 | 第18页 |
| ·重要地质时期古地貌特征 | 第18-28页 |
| 第4章 古构造恢复及其特征 | 第28-42页 |
| ·古埋深恢复 | 第28-33页 |
| ·孔隙度-深度关系 | 第28-31页 |
| ·古埋深计算 | 第31-33页 |
| ·断裂活动期次与断裂发育模式 | 第33-38页 |
| ·划分断裂活动期次依据 | 第33-34页 |
| ·断裂活动期次 | 第34-36页 |
| ·断裂发育模式 | 第36-38页 |
| ·古构造特征 | 第38-42页 |
| 第5章 古构造演化分析 | 第42-53页 |
| ·加里东构造旋回阶段(Z-D2) | 第43-47页 |
| ·海西构造旋回阶段(D3-P) | 第47-49页 |
| ·印支-燕山构造旋回阶段(T-K) | 第49页 |
| ·喜山构造旋回阶段(E-Q) | 第49-50页 |
| ·构造格局和隆起演化特征 | 第50-53页 |
| 第6章 古隆起演化对奥陶系储层控制作用 | 第53-59页 |
| ·古隆起演化与风化壳岩溶发育 | 第53-56页 |
| ·奥陶系沉积环境 | 第53-54页 |
| ·古隆起构造演化与风化壳岩溶发育期次 | 第54-56页 |
| ·奥陶系潜山风化壳差异演化 | 第56页 |
| ·岩溶储层分布预测 | 第56-59页 |
| 第7章 玉北地区储层特征与评价 | 第59-72页 |
| ·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 | 第61-65页 |
| ·裂缝型储层特征 | 第61-63页 |
| ·溶洞型储层特征 | 第63-65页 |
| ·成岩作用及成岩阶段 | 第65-67页 |
| ·成岩作用 | 第65-66页 |
| ·成岩作用阶段 | 第66-67页 |
| ·奥陶系储层发育模式 | 第67-68页 |
|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 第68-69页 |
| ·储层有利区带评价与预测 | 第69-7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