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一、对以往回族认同研究的各种解释 | 第13-16页 |
二、“回回认同”:回族认同研究的历史起点 | 第16-19页 |
三、选择河南回族为研究视角的意义 | 第19-22页 |
四、与河南回族相关的研究状况 | 第22-25页 |
五、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六、基本史料的运用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回族唐宋时期的源流传说 | 第31-47页 |
一、河南回族唐宋时期源流传说的各种版本 | 第31-36页 |
二、河南回族源流传说文本的来龙解析 | 第36-41页 |
三、祖先追溯与回族的“传说时代” | 第41-47页 |
第三章 元代河南回回小集中居住方式的形成 | 第47-63页 |
一、回回入豫屯田及分布 | 第47-52页 |
二、回回官宦世家仕籍河南 | 第52-56页 |
三、不容忽视的其他民族成分 | 第56-58页 |
四、回回居住格局与定型化发展 | 第58-63页 |
第四章 明清以来河南回族聚居区的历史变迁 | 第63-81页 |
一、河南回回聚居区分布格局的变迁 | 第63-71页 |
二、影响河南回回聚居区变迁的因素分析 | 第71-79页 |
三、“大散小聚”居住特点的意义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河南回族祖先追溯与移居传说 | 第81-96页 |
一、“十大回回”保明说与移居源流 | 第81-85页 |
二、洪洞移民与回族祖先同乡说 | 第85-89页 |
三、祖先追溯与汉族族源 | 第89-92页 |
四、回族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 第92-96页 |
第六章 河南回族掌教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96-116页 |
一、建立在政教合一上的掌教制度 | 第96-100页 |
二、三掌教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 第100-104页 |
三、“主位”和“客位”系统的更替 | 第104-106页 |
四、乡老地位的日渐提升和阿訇聘任制的盛行 | 第106-113页 |
五、分化与整合:掌教制度与回回认同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河南回族教育的传承与沿革 | 第116-138页 |
一、河南回族教育的萌芽状态 | 第116-120页 |
二、经堂教育的确立与全面发展 | 第120-124页 |
三、经汉义学的兴起与创办 | 第124-128页 |
四、近代新式学校的兴起和回族社团的控制 | 第128-135页 |
五、民族教育与民族认同 | 第135-138页 |
第八章 河南回族寺坊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38-163页 |
一、河南回族寺坊制度的变迁 | 第138-143页 |
二、河南回族伊斯兰教教派的分化 | 第143-149页 |
三、回族寺坊寺产的来源与管理 | 第149-154页 |
四、寺坊组织化与民国时期的回族社团 | 第154-160页 |
五、回族寺坊功能与民族认同 | 第160-163页 |
第九章 河南回族文化的土著化过程 | 第163-188页 |
一、“二元忠诚”:真主与皇帝的关系 | 第163-169页 |
二、汉名与经名:取名习惯的浸染 | 第169-174页 |
三、回族语言上的跨文化传承 | 第174-180页 |
四、婚姻和丧葬仪式的二元化 | 第180-185页 |
五、土著化的内涵与意义 | 第185-188页 |
第十章 结论:回族认同三重关系互动理论的建构 | 第188-197页 |
一、区别性标识:与非穆斯林的分界 | 第189-190页 |
二、涵化:回族认同中汉文化的作用 | 第190-192页 |
三、协调与整合:国家政权与回族认同的互动 | 第192-195页 |
四、互动视角中的回族认同 | 第195-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9页 |
附录一:论文部分前期成果 | 第209-210页 |
附录二:地图 | 第210-214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14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14页 |